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更多的“善意”
融入,是一个敏感而无奈的话题。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在广东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易凤娇一开口,就引用了打工诗人的这句诗。
对于农民工来说。融入,是一个敏感而无奈的话题。当背井离乡成为不得已或是追求的时候,如何融入到自己所工作着的城市,就成了一道难题。作为农民工的代表,易凤娇一字一顿地吐露着心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变原有的不合理机制,让异地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远的‘过客’,现在已经是时候了。”确实,通过政策立法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只是,从政策的出台,到政策的落实到位,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推动,总会实现目标。但同时,我们的目光还有一个领域不得不注视到,那就是“接纳融入者”领域。
接纳融入者,是这个城市本土的“主人”。其实,融入与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双向的融合。对于融入者来说,渴望得到的,是更加公平的机会、待遇,以及更加温和、信任的眼神。对于接纳者来说,却更加希望这些融入者不再是落后、愚昧甚至是野蛮的代名词。而在他们互不了解的时候,更多的却是互相怀疑着、排斥着。有很多案例就证实了这一点。比如,有农民工讲述他们在公交车上的遭遇,当他们把行李放到公交车上时,被呵斥:“别挡道,赶紧把行李拿后边去。”甚至还有人在厕所上写上红色的标语,禁止农民工入内。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那融入,就只能成为一种奢望。因为政策的硬性有时候并不能影响人心发生转变。在笔者看来,理直气壮地活在一个城市中,除了公平的政策,更要有公平的眼神。并非所有人都有坚强的心脏,能够承受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低人一等。傲慢与偏见,会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于是,建起一座桥,成为了一种必要。这座桥必须由接纳者与融入者共同努力建设。接纳者的主人身份让他们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可这种优越感的基础却是由不同的务工人员共同努力所构建出来的繁华。这些务工人员自然包括本地的和异地的。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彻底放下心中的隔阂、眼中的蔑视,用理智的头脑来面对这本就是同胞的亲人,才不会出现诸如公交车上受白眼、厕所不准入内的奇葩事。而融入者是弱势群体,也不是。或许在经济条件方面他们比不上别人,但他们也应该有着自己的骄傲与自豪。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在政策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平等对待,只要他们能够抬起自己高贵的头,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淳朴,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那么他们便不会被任何所谓的歧视所打倒,也不会在自暴自弃中充满了怨恨。
融入,是一种坚守,对融入者的善意更应该是一种常态。在大家都在关注政策上的落实时,也不能忽视每个人心灵的角落。如果那个角落里充满了猜疑、歧视,那会直接让政策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多管齐下很有必要,当合适的政策与更温暖、更接纳的眼光一起出现,才能取得更完美的效果。
(原标题: 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更多的“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