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民自发成立诗社 兄弟俩带农民写诗

19.08.2015  06:56

宣传栏

农民写诗常见,但农民自发成立诗社,不但聚集村民在一起创作诗歌,还如期在村里的报栏刊发,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多见。2012年10月,铜川市耀州区王家砭村,就成立了这样一个农民文艺诗社。

诗社:有社员150名出诗刊34期

王家砭农民文艺诗社由王江轩、王全林兄弟两人带头创办,现有社员150人,迄今为止共印诗刊34期。

王江轩在家排行老三,今年73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生。五弟王全林,今年65岁,初中文化程度。兄弟俩都爱好诗歌,尤其是王全林,在经营磨坊之余,利用闲暇时间,甚至编写了一本《全林板话》。提及创办诗社的初衷,诗社副社长王江轩说:“之前看贵州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一个退休的教师患了癌症之后,一边坚强抗病,一边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小故事,弄成小纸报,看得人还挺多。我受到启发,和弟弟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一下就同意了,我们随后向村里提出申请。

诗社的成立得到了村党委和村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王江轩说:“村里每年都给经费,为了让村民积极参加,我们实行奖励机制,按照稿子的质量,给予投稿人一定的稿费,让村民的创作激情更高。

对于诗歌的宣传,村里同样非常重视,现在共五个宣传栏,一组、四组各放置一个,建材厂一个,文化广场两个,让村民一出门就可以欣赏农民诗人的作品。

诗作:内容接地气村民爱看

王家砭村中心广场上,正在看诗刊的王师傅说:“诗社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情,非常真实,不仅离我们生活近而且还能让我及时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所以每次出新的,我都会来看。

左女士说:“这期的《文明结婚》,是我在文明塬参加婚礼后写的,我把当时的所见所感写下来,不仅仅对我是一个提升,还能分享给大家,我非常高兴。”王江轩说:“我们这个诗社的特点,一是有村领导搞保障;二是体裁广泛,有快板,打油诗,小品等等;三是用事实说话,诗稿反应的都是村民身边的婚丧嫁娶、好人好事、还有国家政策等等。审稿子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是真事,讲求真实性。

四年时间里,诗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2013年12月17日,王家砭村旁边的国道上,一辆满载着橘子的大货车发生侧翻,见义勇为的王家砭人帮忙捡拾橘子,忙了两天两夜。得知此事后,王全林第二天就写成了快板,并且在新年联欢会中成功演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王家砭村每年都会评比十大孝子和十大好媳妇,诗社也是积极创作,反映身边的好人好事,语言生动,切合实际,深受群众欢迎。诗社牢牢地把握时代主题,传递正能量,使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蔚成新风。

王全林说,他最喜欢最近一期诗刊中的《算黄,算割》,从布谷鸟的视角,形象描述了收麦的景况。

影响:小孙女也学写诗 正能量教化村民

兄弟俩创立诗社,绝大数原因是爱好,也想在发挥特长的同时给村里做点贡献。四年之后的今天,兄弟俩的感受更加深刻。

两位老人表示,诗社成员里现在有了更多的年轻人,他们用诗歌反映身边的事,比如把“12·17”捡拾橘子的事写成诗歌后广为流传,在村民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好事的及时反映,让村民更加重视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写出我们王家砭人的骄傲,写出农民诗人的骄傲。

王江轩为诗社的事情忙前忙后,孙女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受爷爷的影响,年仅8岁的她早早开始就学着写诗了,而且进步很快。去年,小孙女还以爷爷的故事为素材,写下了《我的正能量爷爷》,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当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小学生正能量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现任诗社社长郝彩霞也是该村村委会副主任,她认为在农村办诗社的不多,王家砭的诗社在教化村民、移风易俗上已显现出效果,特别是对小孩的教育,更有积极的意义。“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用诗歌对他们产生影响,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有帮助。

王江轩、王全林兄弟介绍,他们还有个愿望,就是希望把王家砭村的凡人善举写成诗编册,教育后人,让更多王家砭村的孩子从小就沐浴在正能量当中,村上也把这事纳入议程积极研究,以争取早日实现。

华商报记者杨皓 实习生王艳

算黄算割

作者:王全林

算黄 算割

勤劳的布谷鸟

已鸣叫几天

摇曳的麦田无人开镰

往年 这时候

人们早已搭镰

今年为何这般散漫

龙口夺食不能缓

不行!喘口气

再去呼唤

算黄 算割

布谷鸟在空中盘旋

低头看 麦浪已不见

再细看

收割机 正开出田间

大场里 一片金黄刚铺满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