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团圆餐倡节约,点餐适量不浪费

22.12.2020  12:02

冬至日,不少市民选择外面吃饭过节。

大洋网讯 昨天是中国传统佳节冬至,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夜,广州餐饮市场迎来用餐高峰,市民消费热情高涨。记者走访市场获悉,许多粤菜餐厅的包间已提前被预订完,有的甚至在一周前已订满了,个别餐厅甚至在晚市开启两轮用餐安排,以满足食客的消费需求。记者发现,小盆菜、煲仔饭、羊腩煲等冬日暖菜成为冬至日餐桌聚餐的高点击率单品。有的餐厅还别出心裁为食客准备冬至“彩蛋”。

穿西装打领带

一家其乐融融吃团圆餐

昨日傍晚饭点时间,记者推开位于滨江西路“惠食佳”的大门,立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融融暖意。记者到达时是下午5:30,等位区已有多组客人在等候。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下午4:00开始就有客人开始排号,截至5:40,前面还有三四十组客人在等候就餐。据观察,已在就餐的客人多以4-5人的家庭为单位。

冬至大过年,我们今天安排了满满的节目。早上去跳舞,中午跟亲戚好友聚餐,晚上和子女儿孙吃饭。生活得多姿多彩啊。”市民陈伯说。冬至这日,他特别穿上西装,戴上领带,精神抖擞地与爱人、亲友相聚在饭馆中。啫黄鳝煲、粥水鱼片、年年有余等菜式是他们爱吃的菜肴。市民周女士与一家人共享团圆餐。她告诉记者,“冬至大过年,冬至吃的就是一个团圆,再忙都得来。

在另一家餐厅啫啫煲专门店“啫八”内,同样座无虚席。啫啫煲的香味与大厨们隔着玻璃翻炒的姿势构成了一派“炙热”景象,一位正在用餐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种镬气十足的食物,在冬至吃最应景了。

暖冬菜肴最多人点

餐厅定制应景菜式

烧乳鸽平日一天卖100多只,今天预计要卖到230只左右。”惠食佳餐厅经理甘显美告诉记者,今年冬至夜餐厅的30多间包间早在一周前就被订光了,今年依旧需要开启两轮饭市以应对旺盛的用餐需求,“热情丝毫不减”。据介绍,招牌黄鳝啫煲、烧乳鸽、炖汤等热菜的点击率稳居前茅,羊腩煲和煲仔饭这类暖冬菜品备受食客欢迎。

我们在微信点餐菜单上设置了一个‘冬至彩蛋’。”另一家粤菜餐厅“那未大叔是大厨”负责人李威业告诉记者,食客在门店内可以扫码点餐,进入线上菜单页面后会发现他们特别设计的“冬至大餐”,这就是他口中所说的“彩蛋”——小盆菜,盆菜里囊括鲍鱼、海参、大虾和花胶等。他说,每逢佳节厨师会特别设计应景新菜,希望给老顾客带来更多的新意与用餐新体验。“这个‘彩蛋’只有冬至日才有,过了这天就下架了。

记者留意到,部分餐厅甚至专门定制了冬至团圆套餐。煲仔饭、羊肉、萝卜和汤圆这类应节应景食品是“登榜”频率最高的菜品。

部分菜式设“半份菜

点餐适量不浪费

记者走访时见到,尽管是冬至大餐,但餐桌剩菜情况并不明显。据甘显美介绍,餐厅有部分菜式特别设置了“半份菜”规格,包括煲仔饭系列。如果是小家庭用餐,服务员通常会做出分量提示。包间预订时,更会请食客提前写好菜,方便厨房备料,做好当日食材使用的宏观把握,减少食材浪费。另外,其餐厅打包盒免费提供。

李威业说,他们发现女士们的饭量普遍比男士要小,因此专门推出了半碗饭,同样是为了支持节约粮食作出的行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陈馨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曾繁莹

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

冬至开展社区公益行

冬大过年”。昨日,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与多方携手掀起一场公益活动,邀请才艺志愿者通过送福、送物资、齐表演等方式,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困境长者。接下来,花城老友记还将联合社会多方,发起一场覆盖全城的新春团拜活动。

联动爱心企业送关爱

昨日,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与黄花岗街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黄花岗街社工服务站、广州日行一善家政服务、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广州长青康养产业研究院、广州康百福、好大夫口腔医院共同主办了“黄花公益行,冬至一家亲”社区助老志愿活动,邀请超过150位居民参与。

活动现场,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给15位社区困境长者捐赠了一批包括助行器、坐便椅、沐浴椅、拐杖等辅具。捐赠方代表表示,希望之后可以用更多的公益平台去帮助失能和半失能长者,同时加入关注社区困境长者队伍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关爱与支持。

志愿者轮番上演温馨节目

除了捐赠环节,来自黄花岗的长者志愿者队伍分别为社区献上了开场舞——《中国脊梁》和《手指操》。由花城老友记读者王晓清带领的太极拳志愿者队带来的《太极功夫扇》表演夺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据了解,花城老友记是广州日报为广大退休街坊打造的养老服务垂直频道。以公众号花城老友记以及广州日报平台为载体,致力于链接多方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并与广州市民政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出线上老人大学、长者才艺分享,养老机构地图、社区公益行等活动。昨日的活动接近尾声,广东省美协艺术中心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胡锦雄老师挥洒墨宝,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在现场书写了一个“”字,给观众献上祝福。不少花城老友记挖掘的书法才艺长者志愿者更是亲自挥毫,书写了200多个福字,送给路过街坊和困境长者。

撬动志愿服务热情

5月30日,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在全市范围内寻找到近千名才艺长者。此次参与黄花岗公益行的志愿者们,正是来自才艺长者之中。据悉,为进一步挖掘老年人才资源,培育“互助养老”氛围,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借此机会成立广州日报长者志愿服务队,以媒体为平台,动员更多才艺长者投身社区,利用自身才艺参与助老服务。

接下来,广州日报计划与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以及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强强联手,探索“媒体+志愿服务+社工”新模式,借助媒体影响力,推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高质量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关注社区、长者。元旦后,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携手,邀请全城初老志愿者连续一月在社区送温暖。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

三地青年齐做汤圆

冬至感受广府文化

近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联合广东省博物馆、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组织约30名广州市“百企千人”“优职英才”实习生开展“同心筑梦”穗港澳青年交流主题活动——“广府传承,冬至回‘家’”广州市“百企千人”港澳大学生实习计划冬至团圆派对。

穗港澳青年来到广东省博物馆,参观“三城记”主题展览。而后走进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欣赏“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的岭南建筑之美,感受广府文化的魅力。香港青年代表杨同学说:“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地方的青年朋友一起参观岭南传统建筑,了解大湾区发展的新旧历程,学习同根同源的广府文化,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广州,热爱广州。

随后,同学们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参加冬至团圆派对。在准备材料过程中,民俗专家饶原生老师向港澳青年讲述广州挂冬、围炉等冬至传统习俗,分享“冬大过年”“肥冬瘦年”等风趣的广东冬至谚语。

中国大酒店苏老师介绍制作汤圆的原材料后,示范了传统汤圆的制作工序,同时向粤港澳青年讲解传统汤圆的特点,同学们跃跃欲试参与传统汤圆的制作。

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很快完成揉面、包汤圆等制作过程,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大功告成。同学们捧着自己制作的汤圆合影留念。“冬至与三地青年朋友一起来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制作节日食品,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澳门的赵同学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 通讯员穗团宣)

关于冬至

你可能不知道的常识

据新华社电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不过有部分人对冬至还是有些许的误解,关于冬至的常识你get了吗?

冬至只是最冷季节的开端?

听到“冬至”二字,很多童鞋就有触冰的感觉。其实作为数九的第一天,冬至其实并不是最冷的时候。

冬至这天,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但是随着每天散失的热量越来越大,而太阳提供的热度越来越少,地面标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春天也就紧随而至了。

冬至是新年开始,而不是旧年结束?

很多人认为,冬至之后是春节,这一年终于要过完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中,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的概念一直没有变过。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古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时候磨亮锄头下地干活了。于是,冬至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最早被制定的节气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古代,冬至会放假

在古代,年节、寒食和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作“亚岁”。“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

相传,在汉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

冬至会“预言

在古代,民间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共分成9个“”,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