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建议立法保护古村落:村子消失 何谈乡愁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起古村落,我们脑海里会浮现烂漫田野、古屋旧祠,还有说不完的古老故事,遵循了千百年的习俗。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的故乡等等,古村落生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令人担忧。
特别策划《提案议案放大镜》,今天我们聚焦古村落的消失与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立法保护古村落。
古村落是那些民国以前建村,有历史传承,有独特民俗民风,依然活着的老社区。我国一千三百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在冯骥才委员心中,古村落的价值不比长城小。
冯骥才:如果你的村落都瓦解了,都面目全非了,都变成现代化的建筑群了,什么样的历史痕迹都找不着了,那么你就没有载体了,你的故乡都不存在了,怎么还有乡愁呢。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提起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冯骥才说,让人心疼。
冯骥才: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10年是270万。最近10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去它的村落。
去年两会冯骥才建议保护古村落国家要有所作为,他的建议得到了关注,国务院去年给传统村落拨款,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局建立了一个传统村落保护的项目。冯骥才带领专家组对中国的所有村落进行了田野考察。
冯骥才:最大问题我们村落没有村落历史,比如山西最近扒了一个泽州的村子,就是陈廷敬,《康熙字典》作者那个村子,那个村子也没有村落史,就是村民一点记忆,但是大量的,没有考证、没有调查的那些村落,实际上就是扔在那里的,没有人管。
不仅如此,愈来愈多的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还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古村落的保护,难在哪儿?冯骥才回答,难在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建筑,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
冯骥才:我们开始对所有的村落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认定,根据专家们提出的一整套传统村落定义、标准,从去年开始认定了三批,2550个认定为国家传统村落。所谓认定国家传统村落就是国家已经确认是历史农耕文明时期留下来的重要的历史财富,必须后代传承保护。凡是认定了都不许动,然后再制定规划。
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古村落开发成了时髦的话题,一些商机、一些不良政绩随之而来,有的把古村落当成“摇钱树”,随意新建,破坏了村落的古貌。甚至把真古村落搞成假古村落。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冯骥才今年建议立法保护。
冯骥才:现在整个国家认定的标准都有了,有些村落认定为传统村落以后也开始进行规划设计,现在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就是有一个科学保护体系。科学保护体系首先得有我们认定的标准,其次得有责任人,谁负责,第三有监督机制,第四有规划,长远的规划,第五最重要得立法,中国古村落法,这样保护才有凭据。
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保护各个地方都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办法。比如说西塘,保持它的原建性。比如丽江的束河,它是新旧分开的,老村落不动,另外开一个新区,老百姓可以住在新区里,然后老村里可以做买卖,可以运作老的村落,这个方式有点像巴黎。无论哪一种保护方式最重要的是把人留住,文化留住。
冯骥才:不能让他们走,他们走村子就变成空的了,不知道原来有什么了,连记忆都没有了,那你何谈乡愁啊,连春节都没人去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必须通过劳动有生活来源,生产必须取得收益;还有一个必须生活要值得改变,现代科技文明给城市人提供的便利输入到村落,不能还是上厕所还是提着裤子穿过院子,都得改变。像阿尔卑斯山那些人,他们的村落一丁点不比城市差,还美,用各种各样的花变成篱笆,房间进去最现代的设备都有,还是古色古香的。窗台上还有木头鸟窝,和自然还是和谐的。(记者李赢 天津台记者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