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清代八旗怎么高考

10.06.2015  12:46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放在古代,可能只有科举的影响可以与之相比,有趣的是,清代旗人不参加科举,那么,他们怎样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呢?原来,清代八旗还有一种内部的科举考试。

八旗入关初期,便很重视学习,成立了宗学、觉罗学、官学、义学等机构,但天下初平,尚武抑文,选拔官员以武勇为主,文教只是辅助性的参考指标。

顺治八年(1651),清政府开始设立八旗文试,也分童试、乡试和会试三个级别,但考虑到满军旗、蒙军旗不善文墨,无法与汉军旗的子弟争锋,因此单出一榜,内容也简单得多,满蒙八旗“乡试作文一篇,会试作文二篇”,只用考一场,而汉军旗要考三场,“第一场书艺二篇、经艺一篇,如未通经者,作书艺三篇;二场论一篇;三场策一道”,此后难度还不断增加。

虽然照顾有加,但统治者还是担心“崇尚文学,怠于武事”,6年后又取消了。

康熙二年(1662),康熙重开八旗科举,由于此时八旗已与中原文化高度融合,故四年后规定八旗与民人同一张考卷,不再单独科举。不久,“三藩之乱”爆发,在战争中八旗军表现不佳,为此八旗科举再度被叫停。

康熙六年(1666),因宇内安定,八旗科举卷土重来,但惩于历史教训,特别要求“乡会场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并明确规定“考取满洲生员,宜试骑射。不能骑射者,不准考试”。

八旗科举虽有歧视、不公平的因素在,但整体上看,还是拓宽了选材面,名臣姚启圣就是通过八旗科举上位的,他是汉军旗子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八旗科举的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是八旗人数不多,生活相对集中,到后来盘根错节、彼此熟悉,科举成为人脉关系的博弈,真才实学反而不再重要;其次是监督不力,作为参加科举前提的“国语骑射”渐渐无人把关,到光绪时,朝野上下皆说汉语,不少亲王都已不会说满语了,至于骑射则更是马虎,清末来华西洋人曾嘲讽说,八旗子弟整天练射箭,可离靶那么近却怎么也射不中,技术连国外的妇女都赶不上。

因为八旗科举太轻松,到后期子弟们视之如儿戏,据《清实录》记载,光绪元年由于“宗室乡会试,仅止一文一诗,为时亦甚从容。闻近来竟有迟至夜闲始行交卷者,均属不成事体”。

以肃考场风气。

对于八旗子弟渐失武勇,嘉庆皇帝曾感慨道:“朕日以肄劳讲武为训,而近日八旗官员,于骑射尚多不能娴熟者,若竟停止行围。”到咸丰五年(1855年),八旗科举中的武举已惨淡到“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武乡试应试人数减少,不敷挑取。改于十人内取中一名,如有零数在五人以上,亦取中一名”。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 《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