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加分的高考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 高 创
今年高考,北京市高招政策一项重要变化,就是本市首次取消了体育特长生、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等5类全国性的加分,以及市级三好生、市级优干学生等两类市级加分,初步测算加分人数将减少3000人左右。
考试加分政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最初的照顾鼓励革命军干、民族华侨学生,到对体育艺术特长生给予优惠,直至现在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试加分政策为人才选拔培养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制度设计、执行过程、监督制约并未同步严格运行,导致加分政策成了“关系户”和“背景者”谋私的游戏,甚至一些家长不惜造假骗取加分,饱受社会诟病。
因而,2014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要求解决反映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和地方性加分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纠正少数人片面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教育部门对加分政策及时进行修正纠偏,铲除容易滋生不公的土壤,回应社会关切,亮出了鲜明的姿态。
遥相呼应的是,全国各地也纷纷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对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围绕“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要求,“减项目、降分值”在今年的高考中迎来首考,而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必须看到:一是对加分新政“利空”者而言,褪去加分的华美外套,“裸考”上场,备考似乎受到了负面影响。高考少了加分,低落情绪弥漫,“很烦,很憋屈,一点辙也没有,没有原因、没有办法地,平白无故就少了这10分。” 有这种想法者不在少数,这10分既然不是平白无故地来,就不会平白无故地走,加分政策弊端显露,必须斩断。正视政策良善初衷,加分是鼓励引导,而不是为徒在高考分数上加个数字,给上名校的脚下垫块砖头。二是对政策“利好”群体来说,加分规范了、明朗了,加者坦荡荡,不加者心服口服。分值少了、项目少了,理性的声音多了、赞同的手势多了,公平公正的高考环境慢慢孕育,于考生、家长,都是值得期待的良性考试生态。当然,不论加分或者不加分,在一个规范的加分政策下、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考出的分数才能令人信服,交出的答卷才能令人满意。
高考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年一度的考试盛宴牵动社会神经,而高考加分政策的不断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管理水平的与时俱进。公众呼吁,职能部门查漏补缺,加分政策进入良性循环,高考换身政策的试金石,收纳民意,检验成效,不断改进。唯如此,即便高考加分“瘦身”,同样能向社会交出一张值得称道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