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般看画展,对艺坛画事无甚裨益(图)

08.06.2014  06:32

黄宾虹 南高峰小景 雅昌供图

  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

  金凤花开,灿若锦霞;龙舟鼓响,声撼河汉。近日,广东暴雨成灾,百年一遇;抗灾的抗灾,划龙舟的划龙舟,精神不屈,奋力拼搏,依然一番热闹!端阳未至,各类书画展览已接踵而来。上至国家级美术馆,下至民间私局茶厅,沸沸扬扬,真令人应接不暇。展出作品的尺寸愈来愈大,大有惊世骇俗之势;场馆布置愈来愈排场,大到“语不惊人誓不休”!这边有达官剪彩,那厢有贵人出场。行家熟人要去参加展览开幕式,难免撞期,只得像名伶般仓促跑场,疲于奔命,以免“得了哥情失嫂意”,留着一线热,日后好商量。表面上,你握手,我相拥,大声祝贺,细声调侃;总是圩圩撼撼,喜气洋洋。实质上,大家都苦于应酬,无计。时间哪里去了?一种费耗时间与生命的拥挤,无谓的消耗与重复,必然带来一种官感麻痹,令心神疲惫不堪。说真话,有几人是来看作品展览的?如此浮躁之风,对作者未必能促其艺事进步;如此张扬之象,对观者亦未必能得到艺术熏陶。凑热闹,对艺坛画事实是无甚裨益。

  一幅画好不好、美不美,首先需观者静心品评、鉴赏,否则,视而不见,脑子里也没留下印象,只能说些不着边际的虚伪奉承之语,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溢美之辞。

  黄宾虹先生说过:“看画如看美人,其丰神韵致,有在肌肤之外者。好事与鉴赏家自是两等。家业优饶,循名好胜,遇既收置,不辨异同,此谓好事。若夫赏鉴,则天性高明,多阅传记,或得意画,或自能画,每觏卷軸,辨晰秋毫,援证其迹,而研思极虑焉。看画之法,不可偏执一见,前贤命意立格,各有其道,或栖心尺幅之中,或神游六合之外,一皴一染,皆有原委。古人笔法详明,意思精到,初若率易,久觉深长。

  看画展分三个层次。一、 看画:只是走过场、凑热闹,欢喜庸俗,追求眼球的刺激,满足于外形的甜俗;二、读画:含鉴赏、鉴別之意,主动参与判断,停留细看辨笔墨,感受风骨,有个人独到见解;三、品画:定须反复咀嚼慢慢品味,调动艺术修养去体道,以心观物,以心读画,才能留心领悟其意境及与众不同之处。

  中国画没有西洋画那样容易能让大众都看得明白,因为西画用光色造型,重视客观再现,在享乐当下而不能满足时作苦闷抗争,图画只是用来渲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就不讲求客观之似,而讲究“以形媚道”、“离形得似”,要通过笔墨来体现更多的意境内涵,用以寄托胸臆。令人内省、沉思、甚至顿悟,使原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到个人内心感悟,而成为气息相通、天人合一的关系。所以,中国画需要静下来慢慢品读。品画,就是在不断细分的过程中领略到心和物、虚与实的微妙之处。

  国人品茶、品酒,就把日常生活之需提高到文化层面;而品书、品画则把艺术提升到道的高度!品茶品酒,先观色,再闻香,一点点含潄细咽,入喉回甘,心旷神怡;品书品画,也从章法立意入手,观气韵,辨笔墨,觅意境。品到细微处,内心颤动,此为情感共鸣体验。中国书画的工具是毛笔,画讲求线条质量,要“使笔”,对每根线条要有控制力,挺拔柔匀,以形转意,以画来观照自然,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虽时代的变迁,画者也不能放弃笔墨,这是滋养中国画形式的渊薮,可从中获取内美隽永的精神养分。

  庄子说:“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探索真理处,不会在浮靡之间,需潜心察取;外观热闹,如隔城观火,不得其门而入。这“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文心雕龙·辨骚)”。

  山川万物荐灵于人,境界是需领悟的。通过画中一些象征的意味形式,去领悟其内涵。而在可分析的形式中找到心灵的对应物,显彰一些较内隐的、不能言喻的细节,称之为“微形式”。画山水画就是要画出画家心中的丘壑,讲究一个意。老子思想说的夷、希、微: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见,名曰希;抟而不见,名曰微。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意,气聚为明,气散为幽,就不一定去突出其物性,而应去自然而然地表露画家的心性。

  写形的目的就是把物体里的气表现出来,把精神画出来。要从理论认可的方式去解读山水画的笔墨密码,笔墨功夫的训练是靠对理论的认知,靠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训练,而让每一根凝炼的线条,去组合而凝聚成妙、逸、神之气。物的精神在“几微”之间,只有凭深厚修养和富有诗意的物象兴感,才能“妙契”,而不可强求之。若不是静下心来去品味,是无法思幽探微的。对好的山水画之意象无法领略,于传承传统之画事无补。

  绘画,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集视观之娱的感观享受,而是一种学人似的观心之道,一种极高智慧的悟道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儒释道的道德修证;观画,也不是附庸风雅凑热闹,而是一次同等层次的心灵碰撞,是一次论道的切磋交锋,是一次怡情养性的精神大餐。没有品鉴,何来体现艺术品的价值与意义?

  黄宾虹先生说:“画以格意高古,墨妙笔精,景物幽闲,思远理深,气象潇洒者为上,未可形状摹拟得之。”“最佳之作,美在其中,不假修饰涂泽为工。”静观内美,玄思大道;品其味,定其格。观画者或可参照。

  大洋之海,可溯汩罗;临风品水,咏我离骚。解粽吃茶,净室明窗;心香一炷,哀思国觞。恍兮惚兮,低吟浅唱。“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睇龙船。”儿时童谣,却又再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