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

30.08.2014  10:06

■成珠小凤饼制作现场

  ■成珠楼原址位于南华中路,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是广州最古老的茶楼,初时名为“成珠馆”。1985年的一场大火,让成珠楼2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终止。(大话国/插画)

  [ 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曾说:“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自原始造物艺术延续而来的工艺文化,从其伊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器物、手艺,经过代代传承,远比一代的生命更具持久意义。这其中,来自民间的物事因其地气的充沛,比庙堂大器更具有感动人心的神秘魅力。我们将在周六推出“民艺”栏目,讲述身边微小而历久弥新的物件与人情。]

  ■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很多个春天已经过去。孩童长成大人,青丝变为鹤发,物事从繁盛走向寂寞。回首,或者会依稀记得当年睡眼惺忪被父母抱去参与的一场早茶。外婆外公的脸影影绰绰,小表妹小表弟应该和你在争抢一只烧鸡翼。临走了到茶楼的饼柜,买两块热腾腾的糕点带回。

  春天过去了。外婆不在了。老字号茶楼拆成了房地产项目。那些年月的味道,不知你有没有忘记。

  ●遥想当年

  周日清晨,老少们去茶楼俨然是当节日来过

  彼时的广州茶楼应该是最热闹的一处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似乎比现在更加容易相亲相爱,好大一个家庭,老式公房里面隔开三个房间,便成三个小家,周日清晨老少们去茶楼俨然是当节日来过。大开筵席,也许忘了琳琅的都是什么,但是茶楼门口那神秘的饼柜却是记忆深刻。椰酥、蛋挞、杯仔蛋糕、鸡仔饼,那么多神奇的东西似乎源源不断卖了又长出来,摸着都是温热。

  三十年后,当糕点师傅薛锐明回忆起那时的“赶场”,眼里是对好时光的沉浸。“茶市五点半开,八点半收市,做完早茶,门口的饼柜生意不能停,很多师傅刚从早市撤下便马上轮转到糕点档,这边厢热腾腾的糕点刚出炉,那边厢就马上把它们端出去卖,真正的没有间隙。当时还没有蛋糕屋面包店这样的私营网点,所以,除了糖烟酒商店,茶楼的饼屋就是唯一能买到消闲糕饼的地方。

  你有没有试过缠住父母给出一毛钱,买四个鸡仔饼?

  如果你住在广州河南漱珠桥畔,你会不会记得那里有一家成珠楼?

  那里也有很出名的鸡仔饼。

  ●最好时光

  “我们从来没叫过鸡仔饼,成珠小凤饼才是她的大名

  清代的广州河南区有三大集市,福仁市、漱珠市和歧兴市。成珠楼所在地漱珠市处于各市的中心,并且近傍豪门望族的邸宅,古刹海幢寺又近在咫尺,所以食客不绝。

  成珠楼的龙凤礼饼和其他各种饼食色香味俱佳,并有各款粉面饭品供应,生意十分兴旺。南来北往过路客,以一试成珠楼精制饼食为快。

  而成珠楼以小凤饼成名。“成珠小凤饼”是鸡仔饼一类的食品,而且,它可说是一众各色鸡仔饼的始祖。仿佛自珍羽毛一样,如今年近六旬的成珠饼家经理冯国基说,“我们从来没叫过鸡仔饼,成珠小凤饼才是她的大名,虽然后来有很多效仿,但是小凤饼只有唯一”,他郑重其事,一再强调,好像在介绍最后一位曾被风尘误读的贵族。

  关于小凤饼的起源,坊间最为流传的版本,肇始于咸丰五年(1855年)一次美丽的意外。据说那日,广州河南大绅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碰巧点心师不在,而客人欲尝广东点心。伍无计可施,暗暗叫苦。家中婢女小凤情急智生,把平时私下储藏以备充饥的干饼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吃后大加赞赏,以后还来信称道,念念不忘。其实这所谓的美食,只不过是小凤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起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命师傅如法炮制,并把这种饼取名“小凤饼”。

  成珠楼的名气加上小凤饼的别致,那真是段极好的鼎盛时光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真正的大规模生产,我师傅的师傅是这样说的”,浸润糕点行业超过三十年的薛锐明,坐在海珠区石岗路的成珠小凤饼加工场二楼,准备接着说下去。此时是2014年8月初的一个盛夏中午,他身后的工房,诞生了159年的小凤饼(始创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还在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一个婢女的“发明”能影响到多少人?真正的发扬光大还是成就于成珠楼师傅之手。“那一年,中秋月饼似乎不怎么好卖,但饼馅怎能浪费?于是大量的小凤饼由此生产,并受到追捧。这不是故事,我师傅也是听我师傅说的,无意中成就了名牌产品,可以批量生产。

  成珠楼的名气加上小凤饼的别致,那真是段极好的鼎盛时光。广州人喜爱美食,也爱喝茶,在百无聊赖的下午,沏一壶香茗,约两三老友,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腹中空虚时来两块小凤饼,浮生半日闲,千金不换。

  1946年,成珠楼举行开业200周年庆典,一时轰动河南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还写了一首诗相赠:“小凤饼,成珠楼,二百年来誉广州。酥脆甘香何所从,品茶细嚼似珍馐。成珠高阁会天孙,绿皑新醅酒令传。醉傲天台左右顾,漱珠桥畔海幢园。

  一饼风行广府,听说那时收音机经常咿咿呀呀地唱:“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

  ●隐于路边

  “只要能守住,守住就好

  “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这首歌仔唱着唱着,收音机没有了,旧日小路重建了,成珠楼也变成了商业住宅。

  你要去哪里买小凤饼了呢?

  度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最后黄金年华,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成珠楼的光华开始褪色。2000年,海珠区饮食服务公司解散,此后两年,很多师傅遭遇下岗。“舍不得,小凤饼多好,传统的东西多好,不能让它消失在我们手里”。当时的冯国基、薛锐明和几个成珠楼旧员工,决定把小凤饼接过来继续做。其时的“成珠小凤饼”品牌已经归于政府,他们以租赁品牌的方式,就在旧日成珠楼的对面,建起一个小小的门店,继续销售小凤饼。

  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209号,这间朴素的小店现在还在那里。普通的午后,一位中年女员工在四五平方米的柜台内招呼客人。一位穿衬衣背着黑色旅行包的男士过来,买了几包饼。过了几分钟,另一位套着白背心曳着拖鞋的老先生出现,也买了一包饼,还有几个椰酥。窄窄的马路对面是还未完全修饰完工的楼盘,一层的茶色落地窗户里面还没有商家进驻,旁边的万佳小超市倒是开起来了。

  “说实话,如今来帮衬的多是街坊。”饼家的经理冯国基坦言,“他们都是对小凤饼有长久的感情,所以就算搬离了这个地方,甚至出到国外,也会自己来或托人来买。也许眷恋的就是那一份味道吧。还有一种就是听说了它的名气,专程找来尝鲜的,那种多是旅客或者年轻人。”但是,相比于从前的辉煌,如今隐于路边的小小店铺,确实不能吸引太多的顾客,“我们也不想着怎么发展了,现在,只要能守住,守住就好。

  “最佳的时期好像已经过去,又好像就要到来

  作为广州最有代表性的糕点之一,成珠小凤饼与成珠楼一样,似乎已经告别了最好的时光。是这样吗?

  可是,为何说起小凤饼,说起成珠楼,很多年轻广州人,也会稍微沉溺了一下后回想道“是它们啊”;为何还有那么多已经搬离老城区的街坊,会在午后坐着慢悠悠的公车回到南华中路寻找熟悉的味道;为何当冯国基、薛锐明们说起它的过去和现在,眼里还是有自豪和期待?那家小小的门店,不豪华,不精致,但相当家常,相当干净,你伸出手一摸那玻璃柜台,一点灰尘都没有。

  而在它的生产工场,石岗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业区,里面却是如实验室一般明亮洁净,往来的学徒们,有的还年轻得紧,穿梭在不同的流程之间,制馅、成型、烤制、包装,对那一个个渐从白色面团变身金色小饼的物事,珍而重之,每一个流程的操作都仿佛乐在其中。

  “很快就到小凤饼最好吃的季节了”,在工场外面的办公室,56岁的“成珠小凤饼传承人”薛锐明望了望窗外灿烂的天色说。“小凤饼的制作工艺,近两百年来从来没有变过,直到现在,还是百分百手工制作,只是烤炉由旧式变成了现代化的。这么多年来,小凤饼经过了两次重大的变化,一次是从皮馅分开改为混合,第二次是体积缩小了,这些都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而我,则会根据季节和湿度的变化,每年做出三次配方上的微调,主要是水和油的比例。三四月的梅雨天,一不留神就会影响饼的口感,而中秋前后到来年三月,天气干爽,则是制作和品尝的最佳时期。

  最佳的时期好像已经过去。

  最佳的时期又好像就要到来。

  有一些记忆和味道,或者你不要把它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