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问答神州】专访郑国光(上)

16.10.2014  17:51

  编者按 日前,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应香港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邀请,接受了凤凰卫视首席新闻主播兼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吴小莉的专访。专访围绕新形势下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气象部门如何推进气象现代化、更好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话题展开,就吴小莉提出的关于如何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南京青奥会和APEC峰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问题,郑国光逐一给出了专业权威、全面深入的解答。

  此次访谈是继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之后,郑国光第四次接受该栏目的专访。本次专访将分上、下集在凤凰中文台《问答神州》栏目播出,首播时间为:9月20日(周六)18:25至18:55、27日(周六)18:25至18:55。

  《问答神州》是一档由吴小莉担纲的高端访谈节目。自2007年开播以来,该节目致力采访两岸四地代表性人物,高端对话政坛精英,让全球华人通过节目深入了解中国高端层面发展战略,深度思考时代机遇与历史挑战。

   

  视频点击: http://news.ifeng.com/a/20140920/42038801_0.shtml  

  灾害天气,两个体系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登陆时候的场景,这些画面是由中国气象局的“追风小组”实地拍摄传输回来的。“追风小组”最早成立于2001年,十多年来,多次追踪拍摄了台风、暴雨洪涝、沙尘暴等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他们拍到的资料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为防御和救援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了减少包括台风在内的灾害天气对于城市的破坏,中国气象局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并且完善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

  前不久,我来到了北京,带着关于中国气象现代化改革的问题,再一次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吴小莉:我记得上一次采访您的时候,您那时候说您最挂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我们的预报预警的准确度精细化,能够服务更多元的需求,第二个就是覆盖率、及时率还比较低,现在两年过后了,在哪方面进展是最大的?还哪方面还是您最着急的?

  郑国光:和两年以前相比,我们在预报准确率方面,又有所进步,去年我们晴雨预报已经达到了准确率达到了86.3%,应该说这个准确率和国际水平也相差差不多,最高最低温度也都从百分之七十左右,上升到72%,有的74%,这个准确率也在稳步的提高,包括今天上午,我们也在讨论到2020年,中国气象现代化的目标,我们想到2020年,我们这个气象预报准确率,特别是24小时晴雨预报率我们要达到90%。

  吴小莉:对,2020年还有一个覆盖率95%这样的目标?

  郑国光:那这种覆盖率就是要靠社会资源包括媒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是抓了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也就是为这个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郑国光:这几年我们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儿,就是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现在有这个大喇叭,全国有三十二万多。

  吴小莉:是不是盲点都覆盖了呢?

  郑国光:没覆盖,我们现在要达到,到2020年要达到95%覆盖率。

  郑国光:这个大喇叭是由这个当地的气象站控制,哪个大喇叭什么时候打开播放什么,这就是定点的实时的传送,平时可能是关闭的,但是它可以控制随时给它打开。

  郑国光:我们去年有一个很好的一个实例,就是甘肃省岷县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大喇叭发挥作用了,很多这个村里面的所有的老人、孩子,村民全转移走了。

  郑国光:另外一个就是,中国正在发展之中,很多的建设的工地也是我们气象信息覆盖的盲点,好在我们现在推动,各地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就是想怎么把这项气象信息,过去是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现在要求它进工地。我就是抓住一些气象突发性灾害,能够造成人员死亡的一些薄弱环节,要抓住它,能把这些气象预警信息能够覆盖,这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的死亡,一方面这里面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了,关键问题我们气象信息,特别预警信息覆盖率提高的也很快,过去百分之六十几,六年前七年前,现在呢,现在提高到82%,83%,今年可能更高一点。

  吴小莉:但未来2020年我们其实也只有六年的时间,要完成20%,30%这样子的(增长)

  郑国光:你要看到,社会这种资源在扩大,前天我还参加了一个2014中国应急广播大会,它通过先进的技术,它普及,过去搞电视村村通,现在就是应急信息全覆盖。我们现在还承担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一期工程完成了国家级和部分省的突发事件公共应急信息平台的这个建设。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二期正在把这预警信息的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的发布系统从国家、省、地、县,正在利用一些这个其他的一些社会的一些资源来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

  吴小莉:国家应急广播的覆盖什么时候能够全面普及?

  郑国光:现在正在建设当中,去年四川庐山的地震,它把这个应急广播站就建在地震灾区,它时时刻刻发一些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灾害性的天气预报,包括地震应急信息,这个效果非常好,这是它这一种。今后建成以后它的覆盖面就更广了。

  我想我还是有这么一个信心。

  解说:2014年1月1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完成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的就是较好地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吴小莉:我们现在做“两个体系”,三到五年内要建立成这样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建立之后可不可以形象化的来形容,我们出门可以被提供到什么样的气象的指数,提供到什么样的气象的服务?

  郑国光:你比如现在提供的预报,常规的预报,早晨6点钟,中午11点,下午5点钟,最多晚上再补充一次,未来的预报就更精细化了可能每小时发布一个,未来几小时的一个预报。

  至于后面的服务我说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有人还有一个啤酒指数,就今天的气候是适宜喝啤酒呢,能喝多少啤酒等级等等可能有很多很多的这样的服务的产品会出来,个性化的服务。

  吴小莉:但是是基础于气象的资讯,气象的数据?

  郑国光:是。那你首先要把预报做准啊。做得更精细啊。

  新媒体,大数据

  解说:在谈到气象服务的时候,郑国光说的最多的便是精细化,而要达到服务精细化的目标,不仅需要海量的气象数据,还必须将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相结合,而这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的5月27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云达成了战略合作,宣布将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而这也是中国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

  吴小莉:现在很多人说大数据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有一个狂想,以后如果用大数据下的气象服务,可能会变成什么呢,就变成说我们可能知道这个风吹过来以后,是不是会把广告牌给吹掉?

  郑国光:您说的这个其实在有些地方有些国家也都实现了,这次我到德国气象局去给我印象非常之深,他们在探索中先走了一步。

  吴小莉:什么样的先走?

  郑国光:它这个鼠标点到哪,停一下一秒钟,这个点的预报,未来三天七天的预报全部出来,然后他告诉我,我说下午三点钟,我要从法兰克福到日内瓦,飞机,他就点了三点钟的预报到日内瓦的,它是把这个垂直剖面出来了,他说三点四十分,你的飞机将有一些颠簸,这么精准,它可以做到这么的精细化,它基于一个精细化的数字预报的系统,把大量的数据集中在一起。现在数据是海量的,包括我们现在的气象数据,比如说卫星,我现在有六颗卫星在上面,我现在有接近二百个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站,我现在有接近七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每分钟都有一个数据。

  吴小莉:问题是数据怎么用?

  郑国光:这些数据就转化为刚才您讲的你人到哪这些数据跟到哪,这不是海量数据吗。

  吴小莉:有凤凰网友想向您提问。这是北京市网友他问到,国外在中小学课程当中都有对小朋友气象常识的教育,国内没有,以后是否会考虑中小学生加开类似的课程,普及气象知识。

  郑国光:当时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提案,但是这提案没实现,因为教育部门讲,要给中小学生减负。

  解说:虽然郑局长的这一个提案没有全面实现,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落实。而每一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中国各级气象部门都会举行开放日活动,在举办各种气象科普活动的同时,也组织气象专家与市民交流,普及气象知识,郑国光也会接受提问,特别是一些孩子们的提问尤其让他记忆深刻。

  吴小莉:您在面对群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问的特别有意思特别可爱甚至有点雷人的问题?

  郑国光:有啊。

  吴小莉:比如说。

  郑国光:气象台预报不准,你气象局长丢不丢人啊?

  吴小莉:您怎么说。

  郑国光:我说我感到很惭愧。

  吴小莉:这是孩子问的吧?

  郑国光:是孩子问的。

  郑国光:实际上从气象工作的理念来看,我们的理念要把天气报得准,要使得老百姓受益,使得老百姓不能因为有气象灾害,对他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这是我们要,理念就是要服务百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可是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你报得准,你就能够取得这个效应的,我们就讲的,我有几句话,一个对气象灾害要测的准,报得准,这种的信息要发得出。

  吴小莉:民众还得理解?

  郑国光:要收得着,收得着还得看得懂,看得懂才能用得上。

  吴小莉:如果说我们讲说即时通信,现在这种社交的媒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发布的渠道,您非常看重,所以您希望做些什么?

  郑国光:我们想在第一时间能够快速的把气象的信息,特别是气象预警的信息向公众发布出去,比如说它一分钟可能发一百个,两百个,真正要把这样的信息全部发出出去,如果有几百万个用户,发信息要几个小时,这对于及时发布信息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同时也有我们一些利益问题在里面。

  你比如说,你预定手机的气象信息服务,你要付给电信部门的信息费,你要购买服务,但购买服务不是说这些钱全部给电信部门的,那么作为一个气象服务信息提供者,比如说我们气象局下面的某一个单位提供信息,他要从信息服务里面要提成一点,比如说有的30%,有的40%,但新媒体出来以后,比如说像微信,它这种提供。

  就说可控的范围来看,真正可以满足就说气象信息乃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这就带来一个矛盾,如果把这些原有和电信部门合作的手机的信息服务全部转移到微信上去,电信部门,它从用户当中的收费又没有了,反过来我们自己从信息服务,从电信部门提成收的一些收益也没了。

  吴小莉: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合作方式放到新媒体上去,同样是用提成的方式。

  郑国光:在探索当中,其实目前深圳气象局和腾讯合作是全免费的,把气象观测的实况,把气象预报,同全部免费的提供给腾讯,效果非常好。

  吴小莉:重点是我们分析数据的能力跟欧美还是有差距,两年下来,这个差距拉近了没有?

  郑国光:你问的问题,正是问到我的痛处

  气象体制改革

  解说:如果想要知道明天的天气怎样,相信很多人的选择不是抬头看天,而是会低头看手机。现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的客户端软件种类繁多,而且不少都标榜数据来源于气象局。

  中国气象通是中国气象局官方气象服务客户端,目前装机量约为6000万左右,而有一款比较热门的民营天气类的手机客户端,则是拥有两亿多的用户。在听到这组数据的时候,郑国光说,一方面是两款软件包含的内容不同,另外一方面,这也表明了两种体制的差别,只有走向市场,才能够激发活力。

  吴小莉:我们都说2014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年,为了深化改革,5月份中国气象局也出了一份《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有人说气象改革很重要一点就是气象服务体制的改革,那在这个改革当中,着重的地方在哪里?

  郑国光: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关键问题是怎么样利用市场,社会资源来提供气象服务,这是一个难点。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同时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中国的气象服务除了是政府提供服务以外,更多的是我们实现的属地化的原则,就是一个地方的气象预报、服务都由当地的气象部门来组织,制定服务。这已经不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了,经济都全球化了。

  吴小莉:我刚刚其实听到一个隐约的潜台词,我也曾经在《中国气象报》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就是中国的气象服务体制相对封闭。

  郑国光:确实如此,因为气象服务刚才讲到它都是由政府下属的气象部门,气象机构提供的服务,它拥有大量的气象的资料、信息都掌握在手。你要放开这样的市场,你必须要放开气象的基本的资料,气象的基本的预报信息,这才能打开市场。正因为我们都是由政府主办的机构去提供服务,无论它的活力还是它的动力都不够。

  吴小莉:您打算怎么做?怎么破这个题?

  郑国光:一个首先要打破这个气象服务的属地化原则。就是省与省之间的气象的机构都可以进行一些相互交叉的服务。这样使得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来提高他们的服务的质量,来提升它的气象服务本身的内涵、水平。

  吴小莉:未来您都会打破吗?

  郑国光:下一步国家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它将把一些事业单位分类型,有的是能够要提供公益性服务它是叫公益性一类,有的能够走向市场就变成企业,有的就可以变成公益性二类,它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它机制发生了变化。

  解说:在努力推动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同时,气象科技改革也是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郑国光告诉我说,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现在是越来越迫切了。

  吴小莉:我之前访问您的时候,您也特别提到风云3号能够收集来的信息已经是相当先进的了,重点在于我们分析数据的能力跟欧美还是有差距的,这么多年下来了,或者两年下来了,这个差距拉近了没有?

  郑国光:你问的问题真是问到我的痛处。其实国际上的,在气象核心业务技术上面发展得很快,我们感受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吴小莉:所以我们本来有的差距,别人跑得更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差距,我能够理解差距是反而变大了?

  郑国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慢进也意味着退,我有说过,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快马加鞭赶上去才能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吴小莉:这是我第三次访问您,我第一次感觉到您的这种时不我待的这种焦急。

  郑国光:是。其实我们现在正在下一步推动的气象业务科技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个就是怎么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部门内外各种资源和我们一起来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气象科技水平。11月,我们还将(在)上海举办亚太地区的卫星气象的用户大会。要云集世界各国的气象卫星的专家,我们还要发布一个上海宣言,来推动在气象卫星领域的国际的合作。我想现在这个大气无国界,要使得气象科技的提升,就是依靠国际气象合作是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

  (来源:凤凰卫视2014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