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企业理性看待人民币市场化改革

12.08.2015  18:53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8月11日起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两天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较上一日均出现了超过1.5%的贬值。

原标题: 中国出口企业理性看待人民币市场化改革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 郭鑫 冯璐 高博 刘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8月11日起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两天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较上一日均出现了超过1.5%的贬值。对于中国推动人民币市场化改革的这个最新举措,活跃在经济一线的中国出口企业首先感知到了“冷暖”。

  “利好需要时间来消化。”广东比帆服装总经理黄发安的话,代表了不少出口企业理性的声音。

  由于专注于出口服装,比帆服装在接单时以人民币下单,然后用美金结算。兑换人民币以即时汇率为准,尽量及时结算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做到趋利避害。

  “汇率波动影响的主要是生产成本,但近年来外需和汇率的变化波动是常态,其实企业已经逐渐适应。”黄发安说。

  不过黄发安也坦承,最近一两年周边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了影响,有客户因此要求企业调整产品价格,为此还损失了一些订单。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1.5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万亿元,增长0.9%;进口4.96万亿元,下降15.5%。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微幅升值,二季度以来基本稳定在6.1和6.2左右,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年初升值6.9%和2.2%,对于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

  央行新闻发言人12日指出,2014年三季度以来,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处于高位,而美元对其他国际主要货币升值,二者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同,做市商预期明显分化,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偏离。

  东莞茂德有限公司主要向北美出口木制家具,公司负责人李瑞珍说,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得到校正“实在是意外惊喜”。“昨天下班时公司财务打电话,说人民币贬值,进帐变多了”。

  兴奋之余,李瑞珍也谈到,近年来公司生产成本上升,但是订单数还算平稳,“订单价格谈好了不能改,其实走得挺辛苦”。她表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等,公司逐渐消化了汇率波动带来的利差。

  中国自2005年启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十年间不断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并积极申请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按照改革方案,从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专家表示,央行此举有助于形成更灵活的市场化汇率,或为最终加入SDR加分。央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是一个利好消息,但还是要看长期的汇率波动,以及国外对中国的预期如何,还是要看一个长远的趋势。”经营海外电商的深圳沃光有限公司CEO张斌说。

  作为行业内较早开展钢管出口业务的企业,河北沧州乾成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文政也表示,人民币汇率贬值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对钢管出口有帮助,但不会太大。

  “钢管出口一般订单较大,生产周期长,很多企业都将订单分成多批次,生产一批出口一批,合同价格是按交货时实际汇率计算。所以汇率下调对企业出口的短期帮助不大,效益要中期才能看出来。

  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认为,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贬值总的来说是一把利大于弊的双刃剑,汇率的波动某种程度上会刺激出口,利好出口导向型行业,对于纺织服装、钢铁、化工、航运等产能过剩行业是一大利好,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抑制对外需求的作用,比如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成本就会上升,这些都需要企业逐步调整和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