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出清重组“僵尸企业” 助力供给侧改革
梅城江南低坝路榕树塘一隅,曾经辉煌的企业,如今变成一个个留守办公室藏身于老旧楼房中。 (林翔 摄)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被寄予厚望的重振经济最大的举措。在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去产能”措施中,出清重组“僵尸企业”成为了关键的一个环节。
“僵尸企业”包含关停企业和特困企业两种类型,主要是指长期亏损乃至资不抵债,又或已经无生产经营活动,停产半停产状态等的企业。根据初步统计,我市市直属国有“僵尸企业”66家,县级国有“僵尸企业”34家,计划用2至3年时间完成出清重组工作。目前我市的“僵尸企业”现状如何?处置工作会碰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记者进行了深入采写。
现状
“僵尸企业”有两类 市县两级过百家
什么是“僵尸企业”?当前中央大力推进国有“僵尸企业”的出清重组工作,相关标准正处于认知上磨合统一的阶段。由于出清重组“僵尸企业”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同时与供给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关联密切,在中央层面,工商总局、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等都曾有一套对“僵尸企业”认定标准,各家的表述和标准相差较大。各省、地市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目前我市的实施方案则与我省的方案较为一致。
根据我市今年6月出台的《市属国企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国资结构优化实施方案》,我市把已长期完全处于关闭或停业状态、职工已安置或仍有部分留守人员、营业执照被吊销的企业,以及无人员、无资产、无场地“三无”单户法人企业列为关停企业;把满足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以上,主要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连续3年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1年以上任一条件的企业列为特困企业。
记者从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根据上述条件,由市经信局、市商务局等市直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先行摸查后上报汇总,初步统计出我市市县两级共有“僵尸企业”100家,其中市直属66家,县级34家;显示状态为关停企业的96家,困难企业的为4家;市直属66家企业全部为关停状态的企业,且以工业企业为主、商贸流通企业次之。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能提供资产负债情况的企业只有56户,涉及总资产51396万元,总负债63564万元,在职职工0人,留守人员26人,退休人员2041人。
“这也并非是最精确的数字,实际的‘僵尸企业’数量可能多于100家。”参与此项摸查统计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称,各县(市、区)还有未及时发现统计或未确定是否上报的数字。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邹国辉说:“到工商部门一查发现有些公司还有二级或三级的独立法人机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子公司、孙公司,有很多还是参股的,公司名称我根本连听都没听过。”由于我市“僵尸企业”的历史太过久远,不仅企业的实际数量可能难以查清,另一方面,企业的实际资产和债务情况也可能会和账面的数字出现较大差异。
回望
处置工作十几年前曾经掀高潮
早在2003年至2006年,我市就曾轰轰烈烈开展了一次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只是当时的这项工作就叫“国企改革”。2003年8月,我市国企改革蕉岭现场会上提出,我市国有、集体企业要通过3年时间,实现基本完成产权改革、基本实现民营化的“两个基本”的改革目标,当年便在我市上下掀起了国企改革新高潮。
2003年我市便有近百家企业实施产权改革,当年全市共安置职工2.1万多人,力度较往年增大了许多,不论是优势企业的“靓女先嫁”,还是劣势企业的关闭破产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前后若干年中,我市通过出让梅县发电厂、塔牌集团、万达激光公司国有股权,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变现市钢铁厂的资产,通过与有关部门和债权人协调变现涤纶、西氮、锦江化工公司的部分资产,累计筹措职工安置资金达1.7亿元,较好地解决了涤纶集团、塔牌集团、无线电厂、钢铁厂、西氮、锦江化工公司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和职工安置费用,成为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得以较快推进的关键。
也是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经贸系统行政性公司转制留守办公室和梅州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改革过程中人和资产的处置工作。在近四年大规模国有企业退出的时间里,按照“壮大发展一批、放开搞活一批、破产关闭一批”的思路,全市共完成改制国有企业370户,安置职工41802人,处理企业债务总额53.26亿元,分别占规划总量的82.9%、83.9%和87.2%,“两个基本”目标顺利实现。再往后的十年时间里,这项工作一直在继续没有间断,只是力度和规模没有这么大了。
当时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职工安置资金缺口较大,职工经济补偿标准不统一,企业资产债务处置矛盾多,企业改制进度不平衡等。370户完成改制的企业中,实施公司制改造和整体产权转让的仅分别为21户和23户,剩余的326户中政策性关闭的多,依法破产的少。
问题
资产不明 难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
当年我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时,由于采取政策性关闭这种行政处理方式的较多,包括现在被列入我市66家直属国有“僵尸企业”名单的西阳氮肥厂、锦江化工公司、汽车配件厂等大中型“僵尸企业”也沿用了政策性关闭的做法,债权债务关系则归入财政处理。
有些企业在退出的时候资产处置在先,人员安置在后;有些企业则是人员安置在先,资产处置在后。部分人员安置在先的企业,其企业账目也就没有人员去继续更新,以反映后续资产通过公开拍卖处置的情况。“都是国有资产,当年都由市里的国资管理部门统一处理了,账目变化要他们才能知道。”在国资管理部门表示只有企业主管部门或留守办人员才能清楚知道企业实际状况的情况下,经贸系统行政性公司转制留守办的工作人员透露,“只是最近统计的数字都是由当年各企业转制前的资产债务情况汇总而来,而中间(资产状况)的变化太大了。”据了解,目前我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的26名留守人员全部已和当年所在的国有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只是返聘回留守办处理一些退休人员开具证明、慰问关怀等事务,并不涉及各企业具体的账目工作。
而来自本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显示,我市绝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早已剥离了来自当年转制以前的企业不良贷款。记者从银监会梅州分局获悉,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仅有两家信用联社保留了西阳氮肥总厂和冶金矿产供销公司共计43万元的不良信贷,末次贷款时间可追溯至1993年,但仍在诉讼保护期内。而市工商银行的信息则显示,66家市属国有“僵尸企业”中就有11家是工行的客户,但市工行早在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剥离不良资产进行上市时,便已把总额8295万元人民币和50万美元的不良资产通过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尤其是华融公司进行处置。
出于资产管理公司通常打包处理不良资产,而受让人不一定会对全部不良资产行使处置权利的情况,当前我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不仅无企业人员去更新统计企业应有的资产账目,在改制工作进行多年以后,政府相关部门也无法再去找出当年的人员来核查企业原有账目中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真实情况,甚至会出现无法获知企业关联方的现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企业实际的资产状况,成了“僵尸企业”能够“入土为安”最大的障碍。
“一方面,‘僵尸企业’已经缺乏自生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银行却希望回避领域内的‘僵尸企业’。”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小组负责人何应龙教授说道,对于这些找不到债主或收不回债权的“僵尸企业”,当地政府说不清、企业不承认、银行不愿提。
行动
要么破产出清 要么脱困新生
本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我市作出到今年年底要将市属关停企业基本出清,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价值资产得到有效处置的决定。此外,我市还决定至2018年底,我市市属国有资本结构70%以上集中到关系重大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行业,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据了解,我市为此专门建立了由分管市领导为总召集人的梅州市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首次的联席会议将于近期召开。由于市属国有“僵尸企业”目前全部为关停企业,对于年底将要完成的关停企业出清工作,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的邹国辉表示,在资产和人员的处置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的现状下,其个人建议通过政策性破产或法律破产的途径,让这些“僵尸企业”真正划上句号。而对于平远县中国旅行社等4家困难企业,邹国辉介绍,在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方案中,这一类的企业也可能被关闭破产。“当然,省文件的精神是兼并重组为主,让困难企业脱困新生。”
市经信局副局长谢涛表示,该局将进一步加大分类处置国有“僵尸企业”的力度,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单户企业档案,抓紧清理核实相关资产,有序地推进国有“僵尸企业”依时实现出清重组;同时做好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僵尸企业”数据的定期更新和动态维护,发现一家,处置一家。“暂时还未发现有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僵尸企业’。”谢涛说。
嘉应学院的何应龙则提醒,“僵尸企业”申请破产以及股东开展清算的意愿不足,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周期长、债权受偿比例低、破产重整中难觅新的出资人,破产管理人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等实际情况,无不加大了企业退出的成本,清算注销过程不容易。他建议:“还是应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
借鉴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行分类有序处置
据8月5日省国资委召开的出清重组“僵尸企业”工作会议信息表明,珠海、汕头、江门、佛山等地较好完成了工作机制建立、处置方案制定和“僵尸企业”数据库建设工作,实质出清工作进展和预期效果较好。其中,今年以来,珠海以清土地、清政策、清项目为重要抓手,分类处理“僵尸企业”,目前已完成10多家“僵尸企业”的出清重组,实质出清工作和成效走在全省前列。其主要做法为:
首先,全面摸清“僵尸企业”情况,建立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和档案库。其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行分类有序处置。将国有“僵尸企业”作为处置重点,通过实施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兼并重组盘活一批、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和破产清算退出一批等“四个一批”处置措施,推动兼并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用市场化退出、并购重组、扶持发展等方式分类处置,鼓励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拔管子”、不再输血。此外,促进企业规范化退出,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主业突出的资本平台。
而针对部分企业产权不完整的问题,珠海市国资委正牵头协调税务、工商等相关单位,以尽快出台配套支持政策,解决部分实际困难。根据“僵尸企业”处置可依照是否存续报表或资产等不同实际,依法依规通过拍卖、招标或协议等方式进行,做到既实现“僵尸企业”出清,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此外,妥善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安置,破产企业清算资产优先用于清偿职工欠薪和职工安置。将处置“僵尸企业”下岗职工纳入就业创业扶持范围,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在珠海创业的“僵尸企业”下岗职工(不分户籍)按规定可享受创业小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资助等政策。
原市火柴厂经过改制以后,部分厂房资产几经转手,现被一家针织厂买下来用作厂房。(吴腾江 摄)
记者手记
强化机构 科学管理
在记者对“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相关信息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内中存在的多方博弈,一家国有企业多个婆婆的现象反而令国有“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进度受到了影响。说不清道不明的实际资产状况,也令清理工作出现了困难。
一组数据证明了何应龙教授的担心,1998年至2003年上半年,我市通过市中级人民法院“清产”方式处理的案件只有48件,通过破产程序审结的案件也只有30件,其中国有企业的标的案件就更少了,与数年间几千家国有企业退出的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2007年新《破产法》出台后破产案件数量变得更少。这表明,目前的司法体系难以承担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成本。
记者发现,在全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单列区中,仅有梅州、河源、阳江、清远4个地级市未单独设有专门的国资委架构。在当前的契机下,我市可学习省与广、深、珠等先进城市经验,以一个强有力的国资管理部门通过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协助清理国有“僵尸企业”,一方面可以避免责任主体模糊,降低改革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防止国有“僵尸企业”的死灰复燃。
本期主持 范斌
朱灿 黄河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