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分秒必争 不放过任何生命信息

24.12.2015  01:17

  昨天是光明滑坡灾害发生的第三天,现场搜救生命更加紧迫,从现场指挥到搜救作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在争分夺秒搜救生命,不放过、不放弃任何一个来自地下的生命信息。武警、消防、公安、供电供水、地质及医疗卫生等各个系统和部门都在救援现场。连日来,本报记者坚守在灾害现场采访,了解到许多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奋战的感人故事。        连破楼板期望打通生命通道

  昨日凌晨一时许,滑坡灾害现场东北角第三生命搜救区,武警交通部队和中山消防大队紧密配合,追踪挖掘有生命迹象整整15个小时的万测集团办公大楼倾覆处,其生命迹象突然断断续续,官兵积极性顿时受到一定打击。但是,现场指挥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要求从现有的四楼楼板处深挖,然后重新探测。经过多次探测,显示生命信息依然存在,且距离越来越近。大家大受鼓舞,从凌晨一时半开始,加大挖掘力度,扩大作业面,破拆另外两个相邻近的搜救点,使三处破拆点构成空气对流、互联互通的生命通道。

  到昨日下午,这三个破拆点均已经打通达到二楼位置,但终因倒塌的楼板呈重叠状态,即坍塌受压时好几层楼板拼压在一起,无法横向破拆,因此只好再探讨新方案,继续加大作业面,期望从周围寻找墙壁立面破拆进入楼体空间内。

  接受失联者亲人建议挖掘救援

  31岁的小陈是红坳村的原居民,滑坡灾害发生后,住在祖屋内的父母和三岁侄子和他失去了联系。通过仪器定位和泥石流对房屋的推动情形,他判定他失联的亲人就在距离泥石流出口200米处的位置,并据此向现场救援的总指挥提出了建议,请求开挖他指出的位置。

  接到小陈的建议后,广州军区工兵团的救援战士主动请缨,要求使用自己带来的挖掘机为小陈寻找亲人。经过两轮生命探测仪的探测,确认小陈指证的位置有生命信息存在。

  于是,工兵团调来两台挖掘机争分夺秒开挖,每一个小时停下来进行一次生命探测。在前几次都显示生命迹象越来越强,且距离只在3米左右深处的情况下,大家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期盼生命奇迹的出现。然而,5小时后,直径20米的圆坑挖到8米深处却没有任何迹象,且生命探测仪无法显示生命信息时,小陈望着大坑无法自持,默默走到远处放声大哭。

  公益救援队开展接力作业

  现场参与救援的深圳山地救援队和蓝天救援队,成员分别来自广州、深圳、惠州和东莞,60多名志愿者都是地震、山地和滑坡等方面的救援专家。

  “我们的队员全是志愿者,主要配合消防队员们的搜救和探测行动,因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我们会参与现场搜救的行动方案制定,并现场提出力学、结构学以及救援经验方面的建议。”蓝天救援队的谢队长说。

  山地救援队的贾队长表示,这次公益救援队伍一共由65名志愿者组成,携带非常专业的各种搜救设备,分三班轮流作业,已经参与了事发当天的被困群众解救等搜救行动。在西北角的一号生命搜救区,记者见到5名公益搜救队员手持铁锹,拼命地将倒塌房屋一角的渣土铲开,然后和消防队员一起使用蛇眼探测器将数米长的杆子伸进屋内。一个名叫王大力的队员满身污泥坐在湿泥上倾听,他的手掌虎口渗出鲜血,但他似乎没有感觉到已经受伤。

  生命探测不留死角

  “我们特搜队是消防队中的尖兵,使用的是最精密最先进和最需耐心的搜救、探测设备及犬只,主要有雷达、蛇眼、音频和搜救犬等,但在这里音频无法使用,噪音太大。”来自广东消防总队直属特勤大队的周副大队长对记者解释说。记者昨天在救援现场就见到他带领60多名队员转战两个大型搜救点。在正北方向的第二搜救区域完成三个点的雷达探测任务后,晚上7点被紧急派往欧路德公司大楼旁的一栋倒塌但露于渣土外面的废墟上,要求在今日凌晨时分完成全方位的生命探测任务,不能留任何死角。

  见到记者来采访时,他说马上要和几个队友开会,讨论探测方案,“这栋大楼已经移位20多米,正位倒塌,不仅需要破拆,还需要进入废墟内部,需要将队员们分成三组分工完成。”记者发稿时,他的队员们已经完成大楼一大半的搜救任务,忙得队员们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先忍一忍吧,挖掘机马上要挖过来了,探测完了再喝。”底下的队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