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宁:以金融“活水”赋能文化产业

08.02.2023  17:51
  近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在农历新年伊始为各行各业定下“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文化金融领域,文化产业和金融业一荣俱荣,相辅相成。   广东文化产业根基深厚,其文化金融发展有怎样的优势和不足?“轻资产”型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又将如何破解?就相关问题,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刘佳宁。   羊城晚报:此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这对文化金融发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刘佳宁 :大会为发挥金融“活水”作用,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金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金融业的融合,而是一个新的产业业态,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利用金融的特性更好地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大会还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即金融系统要深入吃准吃透“高质量发展”五个字的深刻内涵,结合当前广东省金融创新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供给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投融资引领作用,以金融手段、方法、服务支持文化产业创新、绿色、共享发展,打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培育激活文化产业投融资“社会资本”为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时,要进一步聚焦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大力优化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结构,扶持和培育市场化的类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服务的精准度,着力帮助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支持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金融支撑。   羊城晚报:在金融服务上,文化类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有什么不同?    刘佳宁 :文化类企业相比其他企业较为特殊。一方面,产业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还有待完善,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困境,导致其获取和集聚社会资源、加快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还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现象,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投资周期长、未来收入不确定,难以达到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要求,融资难、融资贵就显得格外突出。目前的现实是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金融工具难以与其有效对接,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处于一种不匹配状态。   羊城晚报:“高质量”是当下各行各业的关键词。与其他地区相比,广东文化金融的先天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刘佳宁 :广东省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先天优势”明显。一是文化产业基础好。广东文化产业起步较早,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产业数字化趋势明显,发展实力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二是“文化+”催生大量金融需求。近年来文化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各产业的双向融合渗透力度不断加大,“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体育康养”等多业态深层次的互动共促,拓展了产业边界,延伸了产业链条,催生了大量金融需求。三是金融发展基础好,为文化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广东省相继组建多只百亿元量级的新媒体产业基金、投资基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孵化和储备一大批优质的新媒体、文化数字转型产业项目。同时大力提高文化企业信贷获得率和融资便利度,助力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广东省文化金融发展还存在瓶颈制约,文化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有待精细化、协同化、集成化。如国有文化上市公司市值偏小,借力资本市场有效开展兼并、收购、重组、定向增发、设立产业基金、整体上市等资本运作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整体规划为契机的文化金融创新品牌。   羊城晚报:对目前广东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不足的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刘佳宁 :一是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实现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文化和金融的融合带来难得机遇。文化意识形态的非标准化不可度量和金融的标准化可度量是矛盾的,而文化数字转型、金融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文化和金融的更紧密对接,这也是文化金融发展的突破点。建议广东省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加快构建文化企业征信体系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以促进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契合度,完善文化产业的价值发现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文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大对文化创意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税收优惠为支撑、担保支持为保障的政府金融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广东文化产业。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和模式创新探索,增加金融支持覆盖面广度和深度。积极打造服务功能齐全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和健全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文化金融新融资模式、发展文化金融新业态等多措并举,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党中央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机遇,部署建设系列重要项目。这为广东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    刘佳宁 :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同属广府文化,城市之间文化交流合作频繁,为文化金融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广东省可以牢牢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立足对现有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质换挡,着力引进高端创意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牌,培育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强大能量,逐步形成文化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推动文化资源向货币化、资本化、证券化转化。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动力源,打造世界级现代文化城市群,参照“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既有经验,高标准打造大湾区数字化平台,打造大湾区国际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带。   三是提升文化金融专业服务机构的国际化功能。鼓励提升文化消费,汇聚一大批文化会展、艺术策划、演艺娱乐、出版版权、文化旅游方面的设施和企业,提升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的密度和等级。   四是提升文化与科技、旅游融合度,高起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