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墨:长期不读书会变得越来越世俗
刘墨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刘墨每日书不离手,这是他的书房一角。
“我这一生就是为读书而来”,刘墨:长期不读书会变得越来越世俗
刘墨曾言,不管多少人问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的答案几乎总是一个:读书。他在文艺史等多方面的所成,亦与读书息息相关。读书人刘墨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他喜欢读哪些书呢?
痴迷于书是为了自我启蒙
在访问刘墨读书事宜时,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读书人刘墨。有个朋友曾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名叫《此生原为读书来》。他说,“我很喜欢这句话”。为何?刘墨解释,他觉得,这一生就是为读书而来。所以,不管多少人问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的答案几乎总是一个:读书。
“而我 痴迷 于书,是为了自我启蒙。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恰恰是为了破除人生的痴迷。一个人,接触世界与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我选择了读书。”刘墨还说,当然,除了读书外,也可以做其他的事,但去做其他事的话,实在是可惜了自己。
回顾沉浸书海的二三十年,他至今还在不停地自问,每日书不离手,这些年是否真有进步了?外人看来,这或许是刘墨的谦虚。而他却坦承,这并非谦虚,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用王国维的诗“知识增时只益疑”描述这种焦虑更贴切。
谈及多年读书的深远影响,以及今天在文艺史等多方面的所成时,刘墨认为,读书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教养。更关键的是,读书使人变得有趣。假如能把知识、智慧、教养和有趣,三者加在一起更美妙。他还补充,古人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今人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把这两句合在一起,成为“宁静、淡泊、自由、独立”八个字,这八个字成了他人生的指南。
读书能让思维变得锋利
爱书之人皆有一颗善感的心。刘墨也不例外,他是真性情的读书人,会遇到情绪起伏时。据他回忆,也曾有“心惊了许久”的时候。那是在读《资治通鉴》,读到卷第二百五十六,说唐灭了黄巢之后,又出了一个人,叫秦宗权。他占据中原,极其残暴,由于没有军粮,他打仗时,竟然“盐尸以行”,就是把人的尸体用盐腌起来放车上,这就是军粮。“当时,我的心情一时很难平静。但如何舒缓?中国文化里除了有 怨 的一面,更有 逸 的一面。那就取 逸 吧,否则真的太痛苦了。”回忆这一幕,刘墨感叹,人的一生平平淡淡,但书里所记也是一种人生。
藏书家韦力曾说,“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是重返内心,折映出个人内心的孤单。”刘墨表示认同这一观点,并分析,韦力所言,读书是个人的事,是因读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发现,但这种发现,不是谁都可以与你分享的。尤其是在“诗意被巨大的城市挤压得无处安身”、价值观混乱的时代,读书人的孤独,应该是体现在这里:读书是为了走出虚无,可走出虚无的结果,是体味孤独。
特别是在当下,读书越来越多元化,而每天坚持读书的人,愈来愈少。刘墨直言,这一现象,社会上关注得已经比较多了,暂时也没办法改变这一现象。对于长期不读书的人来说,持续这种状态,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也愈发不会主动思考。他以自己举例,比如有几天连续应酬,再喝些酒,回到家里,他就立刻感觉脑子不好使了,想安静地写写东西也写不出来了。刘墨认为,如果把思考比作利刃的话,读书则是磨刀石,它会让思维变得更为锋利。
推荐书单
《文心雕龙》
《美学散步》
《中国哲学简史》
《顾随论学精要》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历史深处的忧虑》
《艺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