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言: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图)

08.09.2014  04:34


  今年9月1日开学,北京市力迈外国语学校引进了美国卡文特课程,完全的美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体系移植到中国课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美双学籍。这种模式在北京的国际学校算是开了先河。校长刘学言表示,引进这样的教材正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

  谈发展

  两年学生生源翻番

  新京报:学校从201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力迈外国语学校,短短两年时间发展情况如何?

  刘学言:学校前身是北京市亚奥学校,之前因为历史原因有过一阵风波。2012年我接手这所学校后,生源每年都在增长。2012年全校的人数是360人,今年仅新生的招生人数就达到了560人。目前,全校在校人数已有800多人。生源每年的增长说明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

  新京报:这么短的时间,学校靠什么吸引家长和学生?

  刘学言:学校从教育理念、课堂形式、师资队伍到课程设置都进行改革。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我们的办学理念也契合了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举个例子,去年有个学前班的小男孩非常闹腾,以至于年轻老师都不想再教,我就和授课老师们坐在一起研究,针对这个孩子制定了专门教育计划,之后小男孩每天都有进步,今年他继续留在学校上小学一年级。

  新京报:你所说的“符合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指的是什么?

  刘学言:我们的办学方向是办一所高端的国际化学校,所以从课程设计上就进行了很大改革,比如外语是学校的特色,以往我们学习的英语都是国标英语,现在我们引进了比国标英语更深一些的剑桥英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加大了外教课程的投入。目前学校的外教老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一半,英语教学占整个课程的一半。

  谈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京报:除了外语,学校在办学上还有什么特色?

  刘学言:我们还加强了国际文化的熏陶,如引进国际篮球、高尔夫等课程,还将戏剧纳入到课程里。另外,学校还设置了瑜伽、跆拳道、轮滑、舞蹈等课程。这些并不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开设,而是贯穿到课程里。

  新京报:开设这么多艺术类课程,是否会影响学业?

  刘学言: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今年朝阳区对全区小学3年级、5年级教学质量进行抽测,我们学校的语、数、外平均分都超出了区平均成绩。今年,学校25人参加中考,530分的有三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占到40%。另外,参加高考的学生也都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还有7名学生考入了美国大学。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没有疲于应付题海战术,而是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好成绩。

  新京报:学校办学宗旨里有一条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会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

  刘学言:举个例子,学校有一片菜地,最开始种的是花草,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他们未必有吸引力。后来,我们觉得,现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韭菜和麦苗的区别,于是把这片地开发出来,让每个班认领一块,由孩子们决定种什么菜,从耕地、施肥、播种、收获等全过程都由学生亲自实施。这么全程下来,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而且,自从所有孩子种上菜后,食堂浪费饭菜的现象也少多了。

  谈理念

  让学生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新京报:力迈外国语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刘学言:今年开学典礼上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首先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乐观的人;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创造力、有国际化视野的、中西合璧的人才。当然,这是我的理想目标。最终还是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人才。

  新京报:你理想中的力迈外国语学校是怎样的?

  刘学言:我想把这所学校办成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名的“国际化学校”,不是从收费上,也不是从硬件设施上,而是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我希望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我希望5年或10年后,在举办校友会时,这些毕业的学生回来告诉我,他们很幸福。

  刘学言

  北京力迈外国语学校校长

  个人简介

  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曾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科研主任,后与首都师范大学部分领导教师创办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先后在不同学校担任过主任、副校长、支部书记、校长等职。曾被评为北京市“学习志公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先进教师、区级语文教学研究先进教师、海淀区先进青年教育工作者。

  刘铭洋 刘林翰 帕米拉

  刘铭洋(刘学言儿子):父亲在工作上是一个偏执狂,绝不允许自己犯错;生活中却是一个文艺男,除了看书、写字,他还特爱听音乐,什么音乐都涉猎。他教会我,先要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才能做好。


  刘林翰(初三一班学生):我在这所学校9年了。刘校长很亲民,我们跟他聊天没有惧怕感。让我特别钦佩的是,刘校长在大会上讲话从来不念稿,都是即兴发言。

  帕米拉(国际部校长):刘校长为人谦和,想法比较开明。美国与中国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他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

  办学者一定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办学校,要按照社会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去办。

  —刘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