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于广东美术馆举行

20.06.2014  19:30

6月20日上午,联合主办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

003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先生接受捐赠并向刘斯奋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004 来自刘斯奋先生家乡的代表——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先生为本次展览开幕鸣锣,宣布本次展览正式开幕。

  6月20日上午十时,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继今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后,刘斯奋回到家乡广东所作的汇报展出。在开幕式上,刘斯奋还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一系列作品,包括三幅中国画作品《晚钟》、《第六张是沙发》、《白门柳人物》以及两幅书法作品。另外,他还捐赠了一系列的个人著作。

  本次展览使用广东美术馆一楼的四个展厅,展出的刘斯奋近年创作的古今题材人物画、《白门柳》人物选画、山水画和自书诗中的主要精品,共七十余幅。与北京展相比,还增加很多新作。除了绘画书法作品外,展览还展示其历年的著述,包括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门柳》,还有《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快活的蝙蝠》《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蝠堂集林》等。其中,刘斯奋凭《白门柳》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奖牌及《白门柳》的手稿还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刘斯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在文化建设、学术研究、小说创作、书画创作上,都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画家,可谓多方位跨界。自己更愿意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深受岭南文化哺育、熏陶的文化人”。刘斯奋的绘画创作,强调天赋、修养、个性与激情,力求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原创性相结合,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面目,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次展览共分为五部分:丘壑寄情、都市偶拾、古风遥想、《白门柳》人物选画及自书诗,全面呈现刘斯奋在绘画、书法、诗词、小说创作、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

展厅一角

展厅一角

  一、丘壑寄情:递升宏观格局(山水作品)

  一号与二号展厅主要展示刘斯奋的山水画作品。他本以人物画见长,山水为近十年间开拓的新领域,然而他赋予山水作品的情怀,创作丰富多彩的佳作。在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山水之清趣小品《春水》、《远瀑》,至峭壁连峰的《寒云》、《青山红树鹧鸪啼》,已见其自文人视觉的点景抒怀,递升至一种艺术家的宏观格局,一种纵览山河、笔走龙蛇的潇洒气度 。在展厅里,刘斯奋还向家乡观众呈现两张宏幅巨制——《出尘》(1.93 x 15.1 米)与《不凋》(1.93 x 8.10 米),各具特色。《出尘》以古入今,基本上仍以传统之架构去经营布局。《不凋》则以今溯古,它以一种较为客观的取材与布局观念去经营画面。

  对此,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认为,刘斯奋的山水内线,让人感觉是负重而行,或者叫负重爬山,很有力度,每条线都像钉子一样的钉在那儿。刘斯奋能巧妙的融入现代的视觉语言,在构图布置上尝试着近距离的伸缩镜头,用一种夸张变化的反差描绘立体的物体,营造出一种空间的延伸。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则认为,刘斯奋的山水画展现出了都市山林的现代文人的古典情怀。从风格来看,他与岭南画派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传统的皴法。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了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的影响。同时,绘画中又自然流露出他的文人意境。他的山水画在现代烦嚣的都市生活中为人们展示了山林的意趣与内心的荡涤。

刘斯奋先生向广东美术馆捐赠的作品《晚 钟

刘斯奋先生向广东美术馆捐赠的作品《第六张是沙发

  二、都市偶拾:审视消费主义(当代人物画)

  三号展厅展示刘斯奋的当代都市人物画,让我们审视消费主义。刘斯奋以纯水墨的具有白描意味的传统文人画笔墨技法,逐渐从对带有历史沉积感的都市俚俗风情的关注,转向对消费主义影响之下现代“都市流行色”更为明确的文化审视。这种转变,既令到他的现代文人画的价值指向进一步明确,也使他笔下的现代都市人物形象更为独特而鲜明,这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手法在近年的进一步成熟,同时,也为传统文人画的当代介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所以,刘斯奋在艺术的横坐标和历史的纵坐标上找到了一个交汇点,就是这一系列当代写意文人画。

  对此,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认为,刘斯奋以小说家名世,后来因在大写意人物画方面的显著成就而蜚声画坛。刘斯奋的当代人物画结合西画的写实法与中国画的写意法,在注意人物大致造型结构的同时,关注人物的神情,并适当运用变形、夸张,以求神韵和笔墨趣味。由于他有书法的功底,他对笔线与墨色的运用是相当得心应手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各种人物与现象多有关注,并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加以捕捉,用生动的笔触将其呈现于画面,不乏幽默与诙谐。

  三、古风遥望:注重文化审美(古代人物画)

  四号展厅展示刘斯奋的古代人物画,让我们注重文化审美。古代文人画题材多为山水、花鸟,而刘斯奋的“当代文人画”创作则始于人物画。如今,刘斯奋在古代人物画方面的探索已相当成熟。他着意取法中国文人画舍形似重神似、舍客体再现重主体抒发、舍描摹重挥写、舍技术审美重文化审美的传统,并揉合西洋绘画对人体结构的认知,以大写意出之,自成面目。他借鉴西洋技法,却绝不是以毛笔来绘制素描式的人物。

  刘斯奋擅长古典诗词,传统诗教中的“兴、观、群、怨”精神与他的绘画互为表里,特别是他的人物画,多长题,或典故或诗歌辞赋,或自撰或引经据典,命意立境往往别出机杼,不同凡响。从《东坡先生啖荔图》、《刘伶纵酒图》、《柳如是》、《铁拐李》、《坐看云起》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刘斯奋从以书入画的笔墨程式来表现传统的高士、仕女、僧道、神仙等,这不论从笔墨到形象,多种因素间都有一种完美的契合感,这是文人画经过千年发展后自然磨合生成的结果。在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看来,“二十世纪以来,水墨人物画中的西化成分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加,而刘斯奋则是最大限度地去西方化,进而与文人画传统相衔接。

  四、《白门柳》人物选画:乱世时代百态图

  这部分是刘斯奋的《白门柳》人物选画。《白门柳》既是乱世男女悲欢离合的百态图,也是庞大王朝土崩瓦解的挽歌和百科全书式的史诗画卷。他选取了黄宗羲、钱谦益、柳如是、董小宛、顾眉、李十娘、刘宗周、史可法、顾杲、杨文骢、柳敬亭、龚鼎孳作画,并配上著名学人徐续先生这各人物撰写的诗词,让观众重新认识这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深刻体会黄宗羲及其他一些富有改革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天崩地解”式的社会巨变中所走过的道路,从另一种角度感受17世纪中叶中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腐朽中孕育新生的进程。

  西安美术学院杨杰祥教授评价这批作品,说:“说到刘斯奋先生的文化成就的话,《白门柳》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当年《白门柳》出版的时候,著名画家刘墉也曾经为这套著作画过相关的插图,而后来刘斯奋也专门为其创作了这样的一批《白门柳》人物选画。从这批作品中,我们也真正能够看出刘斯奋十年前的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风貌。他的人物画不是以单纯的人物的具象为标准,他没有完全离开形的创造,反而他很巧妙地把握了神的表现,这的确需要学养来支撑的。从刘斯奋的范例上,我看到支撑一个传统的中国画家是否走得长远,一个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才情与学养。

刘斯奋先生向广东美术馆捐赠的个人著作。

  五、自书诗及学术著作:才华与笔致

  此次展览中还展示了一批刘斯奋的自书诗及学术论争著作,主要有《白门柳》《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快活的蝙蝠》《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蝠堂集林》等。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刘斯奋多年积淀而成的丰厚传统学养底蕴,还能感受他的诗歌才华与书法笔致。赏读刘斯奋的书法,可以发现他在以诗画入书和以意写形方面的做法其实是古代传统和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合理延伸。

  暨南大学的陈志平教授认为刘斯奋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自然大气、疏宕洒落是其基本面貌,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他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的独得之处。刘斯奋并不是职业书法家,但在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有独到的审美追求,逐渐形成了疏宕洒落、自然大气的自家面貌。他那以转带折的圆形笔道、随意宽泛的疏松作态、骨势内含的遒健笔法、疾涩有度的辩证笔墨、平正而不失逸态的结体以及自然却不乏奇巧的章法,展现出一个高水准的书法家特有的风流蕴藉的才子之气和诗书相发的文人意趣。

  六、总结 :刘斯奋与文人画

  刘斯奋极力倡导文人画,也非常乐意做一个文人画家。他认为:“在中国,以简笔大写意为特征的文人画有悠久的传统、成熟的模式。走这条路,能显示中国画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它能解决根本的,也就是中国画如何回归文化本位的问题。”与别的画家不同,刘斯奋更在乎各种文化因素的“化合”,而不太在意所谓的“规矩法度”和“专业水准”。

  刘斯奋多年来醉心中国画创作,以人物画见长,兼作山水。整体风格清新脱俗而又犷宕不羁,他在绘画中积累起来的用墨、用笔、构图的经验自然渗入书法创作之中。无论是山水画抑或人物画,均在诗境上达到了理与情、相与境、技与道的和谐共生。这种图像呈现是由内而外的,由内蕴发乎其表,洋洋洒洒、充充沛沛。如山水画中的仁智其乐的境界表达,人物画中的情境交融的视觉呈现,均体现出一种儒雅的学养襟度、才情趣味和文化关照,还有知识分子直入当下的深刻省视。

  左手一支文笔,雕琢诗词文赋,右手一支画笔,尽显文人百态。刘斯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文化建设、学术研究、小说创作、书画创作上,都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路。本次展览的重要理念正是“融会贯通”,要求文史和诗书画都要打通,在绘画中体现一种人文情怀。刘斯奋的这种理念和自己的身体力行在广东形成了良好的风气。近十几年来,在刘斯奋的倡导及影响下,广东很多画家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有很多学者开始进行书画创作加深自己的艺术涵养。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刘斯奋的“贯通融会”在艺术道路上勾画出丰富的文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