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拐杖”孝义让人思齐

25.05.2016  12:13

  ■ 邱发平

  本报近日连续报道:在蕉岭县南磜镇南磜村,一位为照顾病母而毅然辞职返乡的孝子,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对象。日夜守护瘫痪母亲、十年持之以恒的孝举在微信朋友圈一发布,就获得众多点赞,网友们纷纷留言鼓励和转发。孝子刘永生,将自己化作瘫母手中的拐杖,推翻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偏见。

  一边是稳定高薪的工作, 一边是瘫痪的母亲,面对艰难的抉择,刘永生毅然选择了做母亲的“拐杖”,他的孝举感动心灵,让人思齐。

  从网友的留言中,我们看到,不少网友对刘永生表示肯定和赞扬,也有网友表示做不到,他的亲人一开始也不理解。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能获得一份高薪且处于上升期的事业确实不容易,再者赡养照顾老人也需要经济支撑,刘永生要照顾母亲也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其实这些刘永生并非没有想过,只是他觉得别人照顾不放心。这个不放心,恰是刘永生责任和道德的品质体现。在他看来,事业可以没有,母亲只有一个,化作瘫母手中的“拐杖”,陪母亲到老,人生无憾。

  刘永生的“拐杖”孝义之所以获得众多点赞和共鸣,在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经历过或经历着像他这样的境遇。面对这样的境遇很多人也苦恼、迷茫,甚至有的人因为选择的不同而后悔自责。而刘永生的选择,无疑给了我们榜样的昭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孝举传递的正能量更是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

  无论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上讲,子女都是赡养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但揆诸现实,空巢老人、寂寞老人,老人久病无人照顾、甚至遭受漠视、虐待的现象让人唏嘘不已。一面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一面却流连于各种应酬场所,可以和别人手机聊半天,却懒得打个电话给父母。无可否认,当子女的因为客观原因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也并不一定要求都像刘永生那样。孝顺的方式有很多,平时多打电话给父母、有空常回家看看,一声问候,一份牵挂,给父母添一件新衣,送一点零花钱,亲自为父母下一次厨……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也并非难事,父母不一定要求我们成为他们的“拐杖”,但可以给他们一个依靠、抚慰的肩膀。

  刘永生的“拐杖”孝义是一种道德、责任感的本能驱动,他的行为事迹告诉我们,赡养照顾父母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他身上折射出的传统美德更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的最佳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精神、风气的带动下,将会为爱心梅州、幸福梅州注入更多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