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刘翔:孝顺的阳光男孩 被奥运改变命运的明星
中新网北京4月8日电 题:真实·刘翔:孝顺的阳光男孩 被奥运改变命运的明星
——记者眼中的“翔飞人”
作者 王牧青
刘翔退役,功过评说留给后人。笔者好奇,多年后,如果后辈们搜索“刘翔”二字,将弹出什么样的标签?是英雄?冠军?或者“退赛”,甚至“演员”?此刻,不妨抛开那些“概念化的解读”,听听体育记者的印象里,关于刘翔的碎片化记忆。或许,它更有助于描摹一位更具“温度”的刘翔。
刚出道:朴实阳光男孩
【没钱买手机、想给爸妈买套房】
大多数人熟知刘翔,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取金牌,创造了中国田径史、乃至中国体育史太多的“第一次”。那天,刘翔留下了不少经典语录,最著名的是:“谁说黄种人不能进奥运会前八,我今天就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套用一句流行语,当年,刘翔这段话充满了“正能量”。不过,也有评价是:“这小子有点狂!”
客观地说,当时的情形下,刘翔的话,只是一次偶然的表达。私底下,刘翔其实是一名非常好接触的人,喜欢和别人聊天,对周围人也非常好。尤其,是他还没“出名”之前。
2001年,刘翔先后赢得全运会冠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国家田径队,刘翔并不是“明星”。《体坛周报》资深体育记者,被戏称为“刘翔专线记者”的严小琰回忆,第一次做专访时,刘翔头发散乱、脸上写着“起床气”。
她还记得,当天,是刘翔自己端了把小凳子,与自己对面而坐,小心翼翼地等待着被提问。当说到记者不太了解的电子游戏,刘翔还忙着解释了好一阵。
同一年,中国新闻社体育记者沈晨,在位于北京东城八一体工大队的田径场,采访了正在备战加拿大埃德蒙顿田径世锦赛的刘翔。他回忆:“当时,我们聊了很长时间,和我同去的是上海《文汇报》记者沈雷,或许因为都是上海人,刘翔说了不少话。”
有件事,沈晨一直印象深刻:“那时候,刘翔还没有手机,联系他只能通过孙海平。刘翔告诉我们,如果世锦赛取得好成绩,想用奖金买个手机。”
即使还买不起手机,刘翔却有自己的“大计划”。严小琰回忆,有次谈到未来规划,18岁的刘翔并没像大多数年轻人那样:说些套话、或者许愿夺金牌、拿冠军。他的理想简单而直接:“我想让爸爸妈妈住上大房子。”
多年后,刘翔一家早已从普陀区海棠苑一套50多平米的住宅,搬进临近市中心的苏堤春晓,再到后来的独栋别墅,面积翻了好几番。多年前的梦想,刘翔已经实现了。
雅典前后:明星初体验
【想去逛超市 从来没逛街】
雅典一战,刘翔几乎封神,一跃成为中国田径的领军人。其实,直至如今,也没人能真正知道,刚刚成名的刘翔内心最深处是何感受。但是,有些小事,或许更有说服力。
严小琰回忆说:“那是一次全国锦标赛,在江西宜春。赛前一天,刘翔与师兄谭春华和曹靖一起到场地例行训练。起初场地里很安静,过了一会,田径场附近一所中专学校的宿舍楼里,有眼尖的学生认出了刘翔。”
她回忆,在不长的时间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叫喊起刘翔的名字,附近的居民和街上的路人都听见了呼喊。因为场地没关门,人群就从四面八方涌进看台,瞬间就占满了一半。刘翔忍不住笑着继续跑步,偶尔朝学校的方向挥挥手,或许是太出乎意料,刘翔最后不得不被匆匆转移,离开了田径场。”
最夸张的一次,是刘翔央求基地的一个教练带他去逛逛,教练起初是不同意的,还告诫他这样会引起“骚乱”,但刘翔保证自己会低调。教练心一软,就同意了。
最终的结果,是刘翔和教练被人紧紧围住,要不是教练扮演了“恶人”,拒绝了所有的签名要求,恐怕短时间内都没法脱身。这名教练后来开玩笑说,恐怕只有在刘翔退役多年以后,才能逛逛超市了。
“后来他对我说:‘其实我也真的很想出去走走,那些找我签名拍照的人,我都想满足他们的要求。’”严小琰介绍。
雅典之后,被抬高的不仅是关注度,也有对成绩的期待。沈晨回忆,2005年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刘翔输给了法国人杜库雷。事实上,这是刘翔登上状态的巅峰后,第一次输掉重要赛事。“错过冠军后,刘翔可能不是很高兴,新闻发布会上也没说几句话。”
沈晨感叹:“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杜库雷、刘翔、还是罗伯斯,最终都倒在了伤病之上。伤病是优秀运动员无法回避的一道坎。迈过去了,海阔天空;迈不过去,只能是功成身退。”
奥运退赛:他好像变了
【被包裹的刘翔、被保护的刘翔】
7月13日,是刘翔的生日,这个日子,恰好也是北京申奥成功的纪念日。刘翔的命运,似乎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与奥运会紧紧相连。比如2004年的一夜成名。但人们更加记得,2008年他的那次退赛,和2012年在伦敦再次伤退。其中,2008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
那次退赛,几乎击垮了刘翔积累多年的名望,他的商业代言总额大幅下滑。不止一名记者告诉笔者,2008年以后,采访刘翔更难了,他也变得更加沉默。
当时,网络的骂声如潮,与曾经的支持形成强烈的反差。严小琰感叹:“不论是外界的猜疑,还是攻击。总之,经过那次,他变得内敛了,好像把自己关起来,不再敞开心扉。公众场合,他开始不愿意说太多话。
曾供职于《体育画报》的记者杨凝,回忆起与刘翔的专访,“翔飞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怎么说呢,我觉得北京奥运会,国人对我的期待肯定是相当高,然后可能,其实就是这样,我因伤病原因然后退赛,因为声音不同嘛,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有些人可能想,你怎么不跑下来呢?”。
杨凝回忆,专访的过程中,不止一名工作人员就站在周围。通往练习场的大厅里,右手边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面挂了13幅刘翔的照片,左边写着:“刘翔,中国的骄傲,三次跑进13秒大关”。下面,是一张当年刘翔与国家领导人握手的照片,再下面是金底红色的纪录:12秒91、12秒88、12秒93。右上方的三幅照片,是他举国旗庆祝的时刻。
与刘翔面对面坐定,杨凝甚至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力:“有些瞬间,我会觉得有点难。似乎,在我和刘翔中间,一直隔着一层雾。我偶尔能拨开它,看到一个真实的刘翔,但也有时候,我的对面就像是一个屏幕,播出着一些内容。我能看到他,却很难走近他。”
几年后,再回看那次专访,杨凝感觉,刘翔被严密地包裹住,被保护住,包括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个人感觉,这是一名被过分保护着的运动员,尽管我能理解。但作为记者,我都已经感到了很大压力。”
记者感言:与孙海平如师如父
沈晨清楚地记得,14年前,他第一次听到刘翔叫孙海平“师父”:“我当时也没有特别留意,毕竟用上海本地话叫师父比叫教练更顺口。日后想想,“师父”一词其实更有深意,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觉,同时也更为亲切。”
那时候,孙海平要和运动员一起住在队里,对待刘翔,他不仅是教练,也更接近父亲的角色。严小琰回忆,很多时候,孙海平与刘翔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女儿。
“07年在洛桑,一堂训练课结束后,运动员们准备离开体育场。当时,出口处有一根很粗的电线,恰好垂了下来。刘翔个子比较高,孙海平特意从后面超过去,帮忙挡了一下。然后,孙海平自己走了过去,完全忘了他的女儿就在后面。”严小琰回忆着。
或许,因为这些细节,再联想到孙海平在刘翔退赛后失声痛哭,就不会再感到奇怪了。
其实,记者的角度,更多是记录。当大多数人们在狂欢时,体育记者会看到一名运动员更接近真实的一面。比如,很少有人知道,直到2011年,28岁的奥运冠军刘翔,甚至还不会开车。严小琰感叹,可能刘翔自己都不清楚,最近上海新添了哪条地铁。
杨凝至今还记得刘翔的一席话:“这些都是很好的经历。我觉得一个运动员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经历一些起起伏伏。起起伏伏才是一个人真实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