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2015:政府如何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14.04.2015  16:47

新华网上海4月13日电 “让一个陌生人喊你起床,他可能今天是学狗叫,明天是唱小苹果,后天唱我的太阳……”面对一个“95后”毛头小伙的创意,查立,曾培育出“饿了么”等知名创业项目的天使投资人,下了一个结论:“没市场,很扯。”

可是,3个月后,这个主打“陌生人叫醒”的APP下载量过了千万。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创客,尤其是“90后”!查立承认自己“看走了眼”——这些人是未来的主流消费人群,而且拥有和前一代人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造梦与圆梦的环境。

无限可能,是创客的魅惑,是创新的魅力,是创业的魅影。在当下中国,没有人能定义,“创新-创客-创业”这一链条中正孕育着多少可能性。

创客:永不言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创客而言,“要雨有雨,要风得风”。2013年第一届321中国创业节在上海举办时,口号是“天时、地利、人和”,2014年变成了接天气、地气和人气。2015年,连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至于主办方找不出更靓的标语了。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深信:春天,创新、创客、创业的春天,都来了!

这也是一个最残酷的时代。人人猎头创始人王雨豪说,如果创业者无法领略这个时代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思维、制度和规则的变化,你就像那些拿着小米加步枪的战士跟装备飞机大炮的军队抗衡。

功夫熊联合创始人孟军贤在2013年就感受到了这股创新创业的热力。当时他从百度出来创业,做一款记账软件,但市场反响不好。要求生路,必换方向。孟军贤和他的创业伙伴先后想过做互联网教育、奶粉海淘,甚至情趣用品,无一成功。

最痛苦的时候,个人微体验让创业峰回路转:体检报告显示,颈椎毛病日益加剧,需要好的按摩师常年按摩。“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基本住在城市边缘,而按摩店都在三环以内,为什么不叫师傅上门呢?”了解按摩师的人知道,这个群体在线下没有姓名,只是一个号码,且抽成非常少。“找准这个‘痛点’,预约上门推拿的‘功夫熊’就做成了。”

永不言弃!孟军贤的创业经历,再次为这句流行歌词添加注脚。

所谓创客,就是这样一群人:从兴趣出发是其初心,“想做就做”是创客精神的根本,抱团、开放、分享、共创是创客群体的特质。

关键是,能否实现从创客到创业的“三部曲”式飞跃:创新需求—创意预售—产业化。所谓创意预售,关涉当下十分时尚的众筹——根据对创意点赞者的买单需求来筹集资金、定制产品,相当于科技发明的中试阶段,是创客到创业嬗变的最关键一步。而产业化,则离不开各种商业化孵化器、加速器,这是实现从创新到创业的最惊险一跃。

创新:“民主化”趋势

是什么点燃了当今史无前例的创新创业激情?

技术是风,商业化是柴,创富之心是火。

且看“风”从何处来——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管理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在《创新民主化》一书中指出,创新日益显示其民主化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正在快速发展。开放的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使得传统实验室及科技创新活动边界消融,推动了创新民主化,催生了创新2.0——以用户为中心的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已成趋势。

在埃里克·冯·希贝尔看来,在新兴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中,所谓创客,正是“领先用户”。他们对产品或服务所作的创新领先于市场潮流,通常具有较强的商业吸引力。而企业界,则需要重新设计自己的创新流程,搜索创新需求,并通过为创客提供新产品开发所需工具来帮助创客进行创新。

李大维说,某种程度上,创业的技术门槛已经消失了。譬如智能手机,源代码、物料、设计都是公开的,谁都可以做。而且,正如埃里克·冯·希贝尔所言,“个体用户不需要开发他们所需要的每一件事物,完全可以利用其它创新者开发并愿意无偿共享的创新。”创客不是从0开始,而是从95%开始,只需要关心最后的5%。很多创业项目,没有资金,只有一个PPT,也可以直接做。

创业服务机构飞马旅CEO袁岳认为,现在创业和当年把养老钱、吃饭钱拿出来创业,赔了要跳楼的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互联网时代创业门槛很低,微店可以做到一键注册,失败了也没关系。

再看“柴”“火”有几多——

互联网教育平台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一直念叨一个故事:平台上一个姓苏的老师,在线教英语背单词,7天的时间就赚了40万元。“有了这样的经历,她再也不愿意回到体制内了。我们现在启动了一个‘蚂蚁’创客空间,吸引名师出来做工作室,最大限度地释放教育生产力,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王雨豪说:“我发明了一个词叫十倍律,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富能力已经比PC互联网时代增加了10倍以上。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

主观上,创业者自身受到全民创富的极大感召,客观上其创新对社会福利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二者汇流,便成就了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创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