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融合 军民团结 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广东省海丰县创建双拥模范城纪实

21.07.2015  19:36

  海丰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这里北依粤东第一高峰——莲花山脉,南临南海,海上能扼守船只进入台湾海峡,陆地是珠江三角洲进入潮梅地区的桥头堡,战略地位和历史地位极其重要。而海丰人民的血脉里从来不缺乏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元素。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彭湃同志为首的海陆丰人民便义无反顾、敢为天下先地投身革命,掀起了一场席卷广东,影响全国的农民运动。1921年初,就已认识到中国农民占多数,社会革命要依靠农民的彭湃,便决定到农村组织农会,并抱着钢铁般的决心,从事中国民族独立解放的中心问题之一的农运工作。1922年7月29日,彭湃在“得趣书室”成立了“六人农会”。同年10月,又建立500多名农民参加的“赤山约农会”。1923年1月,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宣告成立,彭湃提出“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并进,使农民有经济斗争训练及夺取政权的准备”。这便是彭湃武装农民的思想前提。四月,农会会员达到20万之众,海陆丰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归农会”的浩荡气势。彭湃又相继组建了惠州农会和广东省农会。1925年3月,彭湃组织建立海丰总农会的第一支武装队伍——农民自卫军。这支被誉为“东方的红军”的海陆丰自卫军,不仅在保卫大革命胜利果实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还在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和省港大罢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道》中这样写道:“县政治必须农民起来才能澄清,广东的海丰已经有证明。”正是因为这里的政治基础好,群众革命热情高。1927年10月,中共中央为了保存革命武装实力,才决定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海陆丰发展壮大力量。1928年1月广州起义的主力部队也来到海陆丰发展壮大武装力量。南昌起义的红二师和广州起义的红四师,分别帮助海陆丰用枪杆子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和巩固红色政权,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和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周恩来、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4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曾在这里抛洒火热的青春和撒播下革命的种子,而海丰更有3万多名英雄儿女舍生取义,用殷红的血液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从此,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红军墓园等30多个红色基地已成为海丰人民心中的神圣之地,也是后人追寻先辈革命足迹和确立理想信仰的最好场所。2015年5月20日投资2000多万元的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落成,并举行烈士骨骸安葬仪式活动,在国防部军网、人民网、中央台、解放军报中宣传报道、社会影响很大。

  90年后的今天,素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丰人民又在双拥工作中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振兴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军地融合发展战略,在连续三次跨入省双拥模范县行列后,双拥工作继续在落实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

  海丰作为东南沿海战略要地,海、陆、空各兵种都在这里建立训练基地。常来海丰海训的部队,有习近平同志担任军委主席之后,第一次视察的陆军部队;有担任国家重大军事试验项目的野战部队;有全国城市防空和全军民兵预备役演练部队。每年海丰要承担数万名驻训官兵的保障重任。海丰的驻训、海训的双拥工作是其他地方难以比较的,是具有独特功能的,是扎实富有成效的。地方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让路,地方活动为部队活动让路,民事项目为双拥项目让路,这就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具体表现。在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抓双拥工作,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项目做到优先立项、优先拔款、优先施工。近几年来,我县积极配合省军区征地13万平方米建设广东省防空兵训练基地和6000平方米的军训楼;为广州军区、省军区等各类兵种无偿提供海训、空演海城和陆地场地500多万平方米,投入部队军事、科技工程硬软件建设资金超千万元。近几年来,在海丰海训的部队具有人数多、时间长、层次高、实效大、影响深的特点。海训双拥工作十分突出,地方为部队付出很大的贡献,部队为地方抗洪抢险、修路筑桥、扶贫济困、国防教育、排忧解难等等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曲曲双拥颂歌,一缕缕军民渔水情,在海丰这块红土地上激扬宣播。

  海丰现有重点优抚对象近6000人,烈士4845人,重点优抚对象和烈士都是广东省最多的县份。为保证这些曾为中国革命和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军烈属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我县每年投入优抚安置经费达5000万元,抚恤标准在省补助标准上增加12%。

  “创模”工作开展以来,海丰县相应出台了《军人抚恤优待实施细则》、《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等40多项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制度,建立优抚医院,并在优抚医院中设立现役军人免费门诊,给予带病回乡的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和孤老烈属办理公费医疗,优待金由县统筹固定发放,并从单纯一次性补助到多形式优待。

  深入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在车站、码头、医院、公园、光荣院等公共场所设置优先服务伤残退役军人、革命烈属、现役军人的标志,开辟“绿色通道”。每年坚持把最优秀的青年送到军营,建立城乡退役士兵全面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城乡退役一体化经济补助制度,社会就业为退伍安置让路,随军家属优先安置,我县实现100%完成国家指令性安置任务。优抚安置工作到位,使我县优抚安置群体实现零上访的效果。我县还为立功授奖的官兵每年举行庆功大会和送喜报活动。连续10多年来,海丰是国家、省、市征兵工作全优县。

  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驻军、驻训部队也密切合作,形成了全民拥军优属、驻军拥政受民,军政军民关系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2013年,县委书记沈木荣被广州军区授予“国防之星”光荣称号。在海丰,还涌现了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全国劳动模范朱炯城,“中国好人”、拥军模范陈介仁,数十年如一日的拥军模范马娘群等一大批拥军优属先进个人以及县民政局、后门、大湖、小漠、新园社区等一大批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在海丰,部队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总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时,迅速来到群众身边排除一切险情,堪称海丰人民的“保护神”。

  2013年9月22日晚,14级超强台风“天兔”正面袭击海丰,全县城乡供电、供水、交通中断,遍地狼籍,到处都有急需抢救的受灾受伤群众。所有驻海丰部队以灾情为命令,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已任,不畏艰难险阻,连夜开赴各地抢险救灾,徒手开辟了一条条生命通道,在瓦砾堆中刨开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尤其在受灾最严重的大湖镇,县委常委、县武装部长郑秋汉率领160多位应急分队和驻训官兵一道,冒着生命危险进村入户抢救和转移群众1000多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2014年5月19日,海丰县出现强对流天气,赤坑大化截山洪渠道发生决堤,国防公路被洪水冲浸。海丰县党政军民联手筑堤抢险,尤其是数百名驻训官兵和预备役民兵,更是冲锋在前,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抢在更大的洪灾到来之际,筑牢堤坝,排除险情,确保了4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防公路畅通无阻。

  这些年来,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较大、出动兵力较多的还有2013年8月16日,公平镇西坑片区暴雨成灾,8月18日黄江大堤陶河段因暴雨河水漫顶,2013年9月24日大湖镇北堤出险等。可以说,那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人民子弟兵,那里就会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四年来,武警海丰消防大队和驻军、驻训部队先后出动兵力6万多人次,参加抢险150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13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超10亿元。

  驻地官兵还坚持以建设和谐海丰、美丽海丰为已任。积极开展扶贫助学、送医送药、清理卫生、修渠筑路、植树造林和军民共建人口与计生等活动,定期为中小学生、民企民兵连开展战备训练和国防教育,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传给地方。目前,数万亩军民共建林青翠茂盛,大湖、小漠、后门等10多条军民共建路越走越宽阔,军地饮水工程、军营图书馆、军地科技园、“同心渠”、“连心桥”、“八一希望小学”等一大批军地共建共创工程和“拥军电”、“拥军水”、“拥军房”、优抚医院等一大批民心工程,已成为一曲曲赞歌,温暖了军民的心。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放眼海丰大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已成为永恒的主题。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已蔚然成风。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已坚不可摧,海丰的“双拥”之花将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