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强”造就梅州教育质的飞跃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质图强,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高考屡创佳绩。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梳理我市在创建教育强市、创新教育教学、培养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做法及成效,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李少凤
通 讯 员 吴小彦 林文明
全省高考文科状元花落梅州;全市第一批本科线入围人数为2213人,比去年增加396人,同比去年增长21.79%;本科以上入围人数13077人,比去年增加950人……2014年,我市高考实现历史性突破,各项高考指标再攀新高,续写文化之乡的辉煌。市委书记朱泽君日前专门致信,祝贺我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希望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再接再厉,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梅州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高考屡创佳绩,正是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质图强,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见证——创建“教育强市”成为推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
大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用焕然一新来形容程江中心小学一点都不为过。”正在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的李先生感慨道,“创强”后的程江中心小学校园扩大了近6倍,教学楼都是新建的,软硬件均得到改善,“孩子在这接受教育,我们放心”。
据该校校长吴海燕介绍,该校自2012年起与北大青鸟教育集团联姻,挂牌为梅县区北大附属实验小学,共享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师徒结对、全员参与”的培训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许多老师在省市区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
据了解,2008年,我市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提出整体推进创建“广东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目前,8个县(市、区)中已有6个成功“创强”;112个镇(街)中有94个教育强镇,其中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和平远县已经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在粤东西北12市中,梅州是第一个且是目前唯一的省教育强市。
五年多来,我市共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资共15.04亿元。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坚持“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大教育”的理念,极大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投入约2.9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100所幼儿园;撤并803所农村学校,建成了547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77.48%,排在全省山区市前列;2010年提前一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荣获1000万元的奖励;全市10所示范性高中进行扩容促优,所有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优化,新增优质学位1万多个。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共新增校园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新购置计算机3.06万台、电教平台3116个,新增图书416.5万册,新购教学仪器价值1.37亿元。特别是已完成“创强”任务的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已建成标准化学校。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力争在明年底各县(市、区)全面通过评审。 优化环境提高育人实效环境的优化、设备的完善,极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兴宁一中启动“创强”以来共投入5000多万元,学校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办学水平也不断攀历史新高。今年该校考生温馨妮以677分居全省文科第四名,被清华大学录取。该校今年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达497人,上线率比增3.7%;普通本科上线率达78.8%,比增4.4%。梅江区嘉应中学今年高考有129人上本科线,特别是省线入围率高达86%,比去年增加11.0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省线入围率最高的中学之一,其中3名同学的高考成绩还超过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该校校长李奕凌告诉记者,“小三门”是该校特色办学的其中一项内容,自“创强”以来,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均得到“质”的飞跃,今年喜摘硕果。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活动。目前,全市共收到捐赠植树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资金1.1亿元,植树29万多株,建成一大批花坛、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学校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博学善思、尊道厚德”这一梅州校训深入人心,环境育人实效更为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