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自我发展 王迎军校长与学子分享感悟体会

16.05.2016  23:39


上课现场

  “创新驱动的关键,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现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主力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你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任,所谓任重而道远。”5月12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在本学年“校长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带着自己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体会,围绕科技创新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师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崇尚科学 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的思政课。


王迎军校长分享科研体会

警钟:创新事关国家命运

  “圆珠笔是我们最常用的物品,但是你知道笔头的‘圆珠’还是依靠进口吗?”王迎军指出,虽然当前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主要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端产品重要零部件80%需要进口,付出的成本与资源跟获得的利润不成正比。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王迎军说,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我们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远影响、全球化内涵深刻变化、国际经济深度调整,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真正向中高端迈进。”

寄望: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

  “我国距世界最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真正要赶上去还得靠我们在座的同学,而不是靠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院士们。”王迎军用略带调侃意味的话语,点出了她心目中未来创新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学生。

  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人才驱动,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现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主力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王迎军认为,学子们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受束缚最少、最勇于天马行空的年龄。而且,创新充满了未知与风险,因为年轻,青年们也更有探索和从头再来的资本。

箴言:创新之路充满艰辛

  当问起现场的同学,有多少立志于将科学研究作为终身的职业?举手的同学并不是很多,对此王迎军直言:“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都会受到尊重。”但对于立志于科研事业的同学,她也直言,这是一条艰辛的路。

  她以一名从事科学研究近40年的科技工作者身份,与学子们分享了对如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的体会。王迎军认为,科研和创新需要有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态度,需要卓越的学术品格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科研是一个能让你的人生舞台变得更大的事业,是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伟大事业。”

情怀:人生规划与时代发展

  科研充满了艰辛,却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王迎军讲述了学校吴硕贤院士、瞿金平院士、孙大文院士,以及刘佰全、段春晖、浦洋等学子们身边的例子,勉励大家要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辛,并勇于接受挑战。

  “一个人的成长,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需求、发展结合在一起时,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成才之路。”王迎军寄望:“我希望从华南理工走出去的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传承着华工的精神,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能有更多的华工人,崇尚学术、潜心科研,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缔造者、开创者。这是我作为校长的心愿,也是我作为大学教师、科技工作者的心愿。”


王迎军校长与学生互动交流

  结束了思政课讲授后,王迎军一再延长了互动环节的时间,并悉心回应了学子们的问题。从“如何面对困难与压力”、到“学校未来文理科的协同发展”、再到“打代码算不算科学研究”等等问题,她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迎军认为,对科学、事业、理想的坚持,能够为社会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都是构成科技进步的一部分,相反,青年学子最忌讳“眼高手低”,不肯做小事。“科学无小事、做人无小事!”


与学子们亲切自拍

  “我希望我们的学子是健康的、阳光的,更是素质全面的、优秀的、卓越的,这也是我作为校长的责任。”王迎军期望大家身处在条件都好于一切的时代,要珍惜机会,而不是给自己太高的期待,从而徒增压力。“好时代更要有好作为。”(图文/吴夏曦  实习生 赵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