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科研小达人如何赢在起跑线?
简武荣与其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部分期刊封面
一年6篇SCI专业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工程力学创新班的简武荣,在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共发表了6篇SCI专业期刊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technology(纳米科学工程top期刊,SCI二区,IF=3.821)发表论文1篇,在冲击波物理专业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SCI三区,IF2.183)发表论文2篇。
作为一个科研小达人,简武荣无疑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开了一个好头。他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学校的注意,王迎军校长在工作报告中对此作了专门介绍。那么,这个学生是如何做到的?
创新班:创新育才模式“抢跑”同级生
“我喜欢尝试不同的想法和挑战,创新班给予了我各种‘抢跑’的‘特权’。” 简武荣说道。在华南理工,创新班在课程设置方面“先行先试”,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本研贯通式整合,倡导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的学习、案例的学习。此外,华南理工大学把科研资源与教学打通,把14个国家科研机构和95个部省级科研机构向全校学生开放,也让简武荣受益匪浅。
作为创新班的学生,简武荣还有机会参与国内外专业领域前沿学术会议。“只要学生在学术上达到一定水平,国内外的会议都会支持他们去的。”导师姚小虎教授不仅从经费上资助学生,还要求他们到大会上作汇报,让国内外同行提意见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科研课题。“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学校和学院都会为他们开绿灯。”
“因材施教”这个古老的人才教育理念,在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上得到鲜明体现,让一批对科研有热情的年轻人有了超长发挥的机会。在简武荣之前,金鑫、罗锐邦、刘石平等一批同样出自创新班的“科研小牛人”早已熟为人知。据统计,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创新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等8个本硕贯通创新班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尖端学术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4篇。
科研训练平台:把好点子一一实践出来
制作实验百步梯计划项目试验 |
只要你有好的想法,“百步梯”就能提供资金支持,帮你把梦想实践出来。在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攀登计划”给出了这样的承诺。
书写项目申请书、实地调研、参与实验、总结项目成果……简武荣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满怀激情地花了一千多元购买实验工具,最后发现根本用不上!”要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在科研中实现呢?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提前的科研规范训练,突破从理论到实际的困境,不让好点子成为一纸空谈。”何庭蕙副教授参与了多个本科项目的指导工作,在她和其他团队老师的帮助下,简武荣和小伙伴们先后申请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最终将项目成果《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动控制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变成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从校级学生研究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简武荣如鱼得水,一步一步地深入到这个科研体系当中。
据介绍,华南理工已构建起国家-省级-学校立体化学生科研体系,每年让超过40%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华南理工的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投入到科研训练当中。通过立项的方式,目前学校已经投入超过经费3000万元,用于支持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研究。据统计,该校有超过5万人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联合培养:优势加成 助学生科研腾飞
“国内一流的设备、大型计算平台,还有专业化的科研团队,这里所有的资源都对联合培养学生开放。” 国家中组织部“千人计划”引进学者罗胜年教授是顶峰多尺度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简武荣“双导师”中的校外导师。
在成都顶峰多尺度科学研究所参与科研工作 |
2014年11月,简武荣作为华南理工的第一位学生,参与了“华南理工-顶峰工程力学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项目。在实行双导师制度的联合培养下,学生可以借助顶峰多尺度研究所国际先进的资源平台,结合双方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方面的优势,根据个人兴趣,带着问题选择进入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相应的科研项目中。
在罗胜年教授和姚小虎教授的指导下,简武荣将自己不断涌现的新想法运用到实际科研中,高水平论文集中爆发,短短半年时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接连发表了3篇SCI专业论文。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每周小组探讨、每月个人进展汇报……一周六天的学习工作强度虽大,但简武荣却忙得不亦乐乎,“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把握,会后悔一辈子的。”
这样的联合培养只是华南理工120余个联合培养项目中的一个,学校并与国内外200多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学生1000多名,覆盖学校所有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多层次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得益于学校不断改革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简武荣在内的一批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正在华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期待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图/受访者提供 文/吴夏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