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到广东”初见成效

09.03.2018  18:33
原标题:【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创新引才模式引进创新之才

深圳在人才引进上花了大功夫 沈婷婷 摄

  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已对广东提出期望:“广东要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通过多年精心打造,广东已形成丰富的引才、育才模式,通过深入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通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高交会”“广州海交会”等国家级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了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科研团队。

   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模式 首创科研人才团队引进

  广东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近年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先后出台系列举措吸引高层次人才。更是开全国之先河,首创科研人才团队引进。已落户深圳的光启团队,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堪称广东海外引智的活广告。

  2009年1月,还在美国读书的刘若鹏就与4位年轻队友,研制出传说中的“隐形衣”,在科技界引发轰动。但团队的5位骨干既不是“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又都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毛头小子,不符合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要求。鉴于“隐形衣”的重大创新性,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广东为光启团队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到北京接受高层次专家评审。

  年轻的光启团队没有辜负众望:目前该团队成员已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120多人,包括40多名非华裔外籍科学家;每月平均新增发明申请专利60多项。

  一花引得百花开。同年11月,102个创新科研团队经过严格评审,12个脱颖而出,引进的高端人才包括两院院士10位、国家杰青7位、长江学者8位、“千人计划”入选者10位。同时,近5亿元专项资金由原定的分期逐年拨付,调整为一次性全额拨付到位;人力资源成本费支出比例,最高可占专项资金总额的30%。这样的创举,在全国绝无仅有。

   独创国际合作引智模式 形成部省市区四级联动

  2015年1月,随着广东省外专局率团出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行招才引智工作。广东省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更是踏上新的征程。“海外专家南粤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科技合作周”、“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一场又一场的活动紧紧吸引着独联体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目光。

  广东与乌克兰构建强劲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形成了部、省、市、区四级联动。2017年,广东洽谈团队再次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举办人才项目推介洽谈活动。在广东洽谈团队回国不到3天的时间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安东·纳伍莫维茨和他的专家团队就立即来广东参加“2017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9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并准备与广东省人社厅签订人才项目合作协议,加速广东人才高地建设。

  依托广东省的人才政策利好,挖掘和引进独联体优秀专家和创新人才团队来粤创新创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据了解,广东省与40多家乌克兰著名的研究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合作涉及人才引进、成果共享等众多领域。

  与乌克兰的国际合作只是广东与独联体国家引智模式的缩影。自2015年底至今,广东省对独联体国家的招才引智工作更是硕果累累,累计对接项目70余项,引进独联体高端人才50余位。

   创新到广东初见成效

  凭借全球反应最快的生产制造体系和更新速度最快的创新成果应用市场,扎根“世界工厂”的“学院派”“技术流”,与数量庞大的工厂、企业发生“化学反应”,推动前沿技术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广东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前行。

  “我要去欧洲与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碰面,我可以邀请他们一起来惠州参与研究。”半年前,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被聘为惠州市政府科学顾问。他同时在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成立了诺贝尔奖工作站,这也是广东省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的一栋蓝色办公楼里,国内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就落户在这里。作为研究院的“主人”,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每年有1—3个月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

  目前,深圳已引进5所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涉及生物和医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将来,深圳计划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在广州科学城创新大厦里,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雷格·梅洛教授每年都有几个月会在锐博生物的实验室开展研究。他带着团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让致癌基因“沉默”和“睡眠”,开辟癌症治疗新路。

  去年8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的团队携空气检测项目现身广州南沙,并在此落地生根。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在去年两次到广东。

  诺贝尔奖获得者代表了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前沿研究对区域的研究环境、产业环境和创新基础都有很高要求。背靠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加速打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距离,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的重要“法宝”。

  去年12月7日,曾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将总规模约100亿元的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落户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诺贝尔奖超级“孵化器”将在广州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