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31.05.2020  10:13

杨子峰

大洋网讯 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第117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采访活动(广州市科技系统代表媒体座谈会),邀请多位科技工作者共同交流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共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并从各自工作领域出发,介绍探索新兴产业的思路举措。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杨子峰

疫情预测模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杨子峰表示,1月23日在武汉“封城”后,他们组建立起疫情预测模型团队,在四天后取得模型开发的阶段性成果。这个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建立的模型,为政府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数据,为国家采取的各种强干预措施合理性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杨子峰说,寻找针对新冠肺炎有效药物也是本次科研工作的核心关键。中国正在实施严格管控措施争取时间,所以必须利用这个珍贵的时间窗口完成药物研究突破。他们团队连续三个月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系统地开展了500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体外药学研究。他们最终在药物攻关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每一次新发的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我们来说都是从零开始的认识过程,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把实验室当家,一套防护服穿着就不脱了,为了抢时间攻关,科研团队经常围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杨子峰说。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宗文

以“施肥补碳”新思路改变“靠天补碳

廖宗文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宗文透露,隆平院士港将于6月3日在广州正式启动。院士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打造农业科技“黄埔军校”。据悉,隆平院士港位于长洲岛,将由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携手建设。

作为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项目发言人,廖宗文介绍了项目最新进展。据悉,隆平公园于4月28日正式开园。目前,园内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已完成首批早稻种植工作,大吉沙全岛优质水稻种植工作也将在近期完成,预计6月底可形成千亩以上连片水田景观。

廖宗文表示,隆平水稻项目的目标已升为两造3000斤。在项目中,廖宗文团队负责提供优质肥料。“良种配良法,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廖宗文和他的团队开拓“施肥补碳”新路,以有机碳营养去改变“靠天补碳”所导致的“碳饥饿”。

海格通信发言人、海格通信北斗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钟世广

北斗将与5G、智能网联汽车相结合

钟世广

海格通信发言人、海格通信北斗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钟世广介绍,海格通信在行业内已形成国产自主可控的“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竞争优势。

在我11年的北斗导航科研生涯中,我永远记得在研发国内首个北斗三号应用全模芯片解决方案时,科研人员12小时内‘光速’完成了芯片流片后的初步测试验证,全部功能通过。刚流片的芯片上电测试成功,整个实验室内掌声雷动。” 钟世广回忆。

钟世广说,预计6月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后,我国将全面完成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组网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北斗终端产品、服务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基于在北斗二号建设期间积累的成功经验,海格通信已全面掌握北斗三号新体制应用技术,通过抢占北斗三号芯片研制的先机,为北斗三号全球化组网的全面应用从芯片级提供完备保障,并将重点解决如何使北斗与5G、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相结合。

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

广州科企保障珠峰测量并助力极地科考

姜军毅

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装备做到了‘登峰到极’,刚顺利保障了珠峰测量,还先后多次保障极地科考。”中海达集团总裁助理姜军毅介绍,中海达是北斗+精准定位装备制造类第一家上市公司。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星地一体增强系统,于2017年被列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进的“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姜军毅表示,2019年,中海达成为“5G+北斗”产业联盟发起人之一。6月底前,北斗全球组网最后一颗卫星即将发射,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全面建设完成,向全球提供服务,结合当前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加速推进,北斗+5G将催生更多新技术、新需求与新业态。

据悉,中海达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高精尖探测装备自主国产化提供了研发平台和技术基础。参与了多个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也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相关知识产权超过千余件。

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副教授黄勇潮

做科研要“甘坐冷板凳

黄勇潮

80后”科技工作者、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副教授黄勇潮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他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坚定创新自信,就要甘坐冷板凳,多下苦功夫。”黄勇潮表示。

黄勇潮说,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有机废水、废气的高级氧化处理。在他看来,基础研究一定要与产学研结合。如何积极应对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具有深远意义。传统工业更加需要创新来引领产业的发展。

作为教师,他也很关注环保理念教育。他观察到,近年来公众普遍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但处理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缺乏定力。他建议,要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是交换变化的开放系统,如果决策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必须及时作出预防、控制和消减措施。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谢泽琼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劳逸结合

谢泽琼

1987年出生的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谢泽琼表示,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的优良传统包括:具备打赢科技攻关突击战和打赢科技攻关持久战的能力。科技攻关突击战需有日积月累的能力,特别是面对疫情这种突发事件,这种能力尤为重要。

他说,此次面对新冠病毒,我国科技工作者率先完成对该病毒的基因测序。这既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也需要科技工作者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具备突击攻关能力。

谢泽琼表示,打赢科技攻关持久战即为锻炼强壮身体体魄,支持科学研究的持续开展。这次让他感触最大的是钟南山院士已经84岁高龄,但仍保持健康体魄,这也是支撑他能站在防疫防控第一线的重要原因。现在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多都面临繁重的研究任务,从而忽视身体锻炼,这样难以长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此,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做到劳逸结合,做好打赢科技攻关持久战的准备,才能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统筹/广州日报五号楼工作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骆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