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护+强力投入”写就梅县绘绿答卷
进入森林防火期,梅县区721位护林员沿着山路巡山防火,分布各镇的专业灭火队也进入备战状态。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梅县区林业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实施“技改”,投入600万元建设山火预警视频系统,为森林安全装上“电子眼”。
而这只是梅县区构建的生态林业系统工程一环。梅县区以方案为引领,高标准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更自我加压创新管护模式。2011年至2015年,该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增加3成,林业总产值翻番达到28亿元,在全省造林绿化工作中写下了“梅县经验”。全省加快推进造林绿化现场会移师梅县区,并于今日召开。
创新管护模式 提升造林成效
“一年生,两年黄,三年见阎王。”曾是流传在造林人中对造林难成林的打趣描述。
梅县区林业局老林业人告诉记者,该区也曾遭遇此般造林窘境。“工程发包以年度为单位,完成苗木种植后进行项目结算,但后续管护跟不上,出现造林不成林的情况。”痛定思痛,该局通过对历年来造林成效不明显的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开始试行造林一包三年、一种三抚育管理模式,并采取包成活、包树高、包冠幅、包郁闭的“四包”政策,对造林工程款的一次性拨款方式进行解构,改为“4:2:4”的三年支付模式,三年后达不到验收标准的,给予整改,仍不达标的,第三年40%的工程款不予支付。得益于此,全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2011年的835.8万立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1090万立方米,增加了254.2万立方米,增幅达30%。在2015年全省森林资源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得到了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在随着梅县区林业人的走访中,记者偶然得知,该区当年新种植苗木与以往苗木同比新芽要高出几十公分。“关键在于对种植任务时间进行前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区林业局党组大胆打破造林常规思想,提前谋划次年的造林工作,改变“当年造林任务6月完成”传统做法,确定了“新一年的造林种植任务在新年的春节前全部种植完成”的新思路。如此一来,设计、招投标、备耕等工作均大幅前置,而该做法也使新种植苗木的生长力大幅提高。
每年六千万强力支持 绿水青山渐显经济效益
梅县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将完成近20万亩的碳汇工程造林、森林抚育、生态景观林带抚育工程,并建设46个美丽乡村及6座森林公园。而根据该区计划,预计至2020年,全区将建成36座森林公园,其中包括一座湿地公园。
这是该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意识的具体实践。据了解,为全面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梅县区每年预算投入林业建设资金6000万元。其中半数用于投入造林绿化,划拨1000万元投入森林公园建设,2000多万元用于森林防火建设。
梅县区南寿峰森林公园自2010年项目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园区占地3075亩,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园区名贵珍稀物种繁多,包括野生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将军树”,二级保护植物“苏铁蕨”“野香樟”,以及石斛、金线莲、土茯苓等上千种常见的南药。如今,该森林公园形成集管理服务、科普、观光游览、生态保育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并于今年获批设立为市级森林公园。梅县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通过省级验收合格的森林公园,给予130万元至300万元补贴。截至目前,梅县区森林公园数量达到25个,其中1个国家级,1个市级,10个县级,13个镇级,“十三五”规划建设11个森林公园。
在市、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梅县区森林防火也升级为更专业“2.0版本”。除购置一批无人机,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等物资强化镇级扑火装备以外,今年又筹资600多万元分期建设一批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点,覆盖所有乡镇重点地段,加装“电子眼”,加强森林防火的“技防”措施,提高护林管理工作效率。目前已完成在全区范围内的公路、铁路沿线以及重点地段的视频监控选点工作和规划设计工作。今年也是该区建设500公里防火林带的第二年,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林带已完成330公里,今年新建150公里。通过管理、管护、投入,梅县区森林火灾受害率逐年下降,2015年同比2014年下降29%。
高标准的植树护绿也为梅县区带来了客观经济效益。通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仅构筑良好生态圈,形成数量足够、功能等级高的生态支撑体系,出现了一批乡村游、农家乐。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31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454万人次,增长4.69倍,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正成为我区经济新增长点的引擎。此外,该区建成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万亩银杏基地”、“万亩油茶基地”、“万亩珍贵树种基地”、“万亩红豆杉基地”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种植示范基地,林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4.9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28亿元。绿水青山正逐渐展现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张柯)
梅南森林公园
梅县区大坪镇2017年碳汇造林备耕点
梅县区南寿峰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