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

23.02.2016  11:08

2月16日,南粤大地还洋溢在猴年春节的喜庆当中,可在羊城广州,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在热火朝天的智慧碰撞中召开。与上一年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不同的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聚焦的内容更广、用意更深,所展现的是广东对于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更为高瞻远瞩的部署与决心。

2月22日,东莞再次在全省范围率先召开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传达落实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用实际行动再一次向世人展示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

然而,创新驱动意味着要告别要素驱动,摆脱旧有发展模式,意味着自我颠覆的新变革,意味着肩负路径探索的新使命,意味着要寻找发展的新动能。

就像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大门开启之际,东莞,再一次站在了时代变革的潮头。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东莞不再是只能依靠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享誉全球的制造基础、有了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有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标杆引领,正逐步接近找到发展动能转换的正解。

2月22日,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举行,会上,东莞市长袁宝成传达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会上要求,东莞应该着力从创新企业、产业体系、创新平台、制度创新以及创新人才5个方面入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创新驱动关系东莞动力“切换

东莞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召开后率先召开市一级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的城市。谈及东莞为何要如此重视创新驱动,徐建华表示,除了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之外,创新驱动更是东莞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

徐建华在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总体上走的是跟随式发展道路,以外销带动,外延扩张为特征的“东莞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就了东莞的辉煌,成为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这种简单依靠传统要素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因此,东莞应该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

徐建华还说,“十三五”是东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东莞能不能实现目标,关键就是看能否实现发展动力切换。因此,东莞一定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度出发,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

徐建华还针对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需求,他表示,东莞应该以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导向,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徐建华还提出了推进创新驱动需要主抓的内容。他说,东莞未来应该首先注重培育创新发展主体,也就是推进产业创新。同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搭建创新平台载体、推进制度创新、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展开工作。

徐建华特别强调说,创新驱动需要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他说,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虽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但是东莞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还比较少。比如,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89家设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52%。因此,必须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对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徐建华强调,松山湖已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松山湖以及周边的镇区应该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合作和联系。

要点

2016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要点公布

今年计划新增10家科技孵化载体

2月22日,东莞市正式发布了《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这两份文件不但将东莞市未来创新发展从战略到战术上进行了详细规划,同时还通过设计详细的监督和测评机制,确保创新驱动发展能够落到实处。

战略布局▷▶探索区域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工作要点》提出,东莞将编制实施全市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入研究推进全市创新发展的思路。

首先,东莞将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科学谋划。不管是顶层设计、空间布局的规划统筹还是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方面,东莞都将提前和周密地进行布局。

同时东莞还将谋划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东莞科学城,优化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实现上述目的,东莞将建立健全区域创新发展利益平衡和共享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做好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资源统筹开发模式及利益共享机制研究,调整完善跨区域经济合作中镇街与园区之间的财税利益分配方式。

在宏观政策层面,东莞将推动更加开放的经济制度创新。具体做法包括制定出台对接自贸试验区的配套政策,构建东莞对接自贸试验区“1+N”政策体系,推动实施一批对接自贸试验区的重大项目。东莞还提出将构建商务创新发展新体系。搭建国际性区域性商品交易平台,构建开放式、综合型的内外贸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和交易服务体系。

战术计划▷▶构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

在战术层面,《工作要点》也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产业、人才、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布局。

首先,东莞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做好高企认定(复审)和培育入库工作,计划今年全市高企和入库企业数量分别达1100家和700家以上。

东莞还将全面推进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和“创新券”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和购买技术服务予以补助补贴,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强研发经费统计,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12.6%以上。

东莞还将构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围绕“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孵化链条,继续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东莞还将重点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孵化器建设,推进各专业镇加快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专业镇升级发展。大力推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引进专业运营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着力完善孵化器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其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东莞计划今年新增10家科技孵化载体,孵化面积、在孵企业和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达140万平方米、1200家和440家以上,并争取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和省级孵化器3家。

在制造升级领域,东莞将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云计算、软件、集成电路、可见光通讯、3D打印等新兴领域产业健康发展。

工作要点》还提出,东莞将强化创新、融资、服务三方资源要素驱动,突出抓好成长性企业培育,逐步构建起大、中、小、微各类型企业的梯次成长队伍。同时,东莞还将推动金融资源的创新融合,全面推进珠三角科技金融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东莞未来将进一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做好重点人才的扶持和引进,推进教育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将成提拔任用参考

为确保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措施的“成果”,东莞市还制定了详细的监测考核指标。

《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从总体上衡量目前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基本情况,主要包括9类40项指标,其中9类指标分别为创新主体能力及基本情况、科技自主研发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等内容。

镇街(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则主要是用来对镇街(园区)进行考核,包括基础指标和加分指标两大项,其中基础指标包括7类21项指标。其中7类指标分别是创新主体能力、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科技自主研发平台建设水平等等。

据了解,这些考核结果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重点

实施超常规发展40条,引领自主创新

松山湖(生态园)以创新生态托起创新联动

2月16日,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珠三角自创区”)未来5年的建设绘制了行进路线图。

作为珠三角自创区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松山湖(生态园)更是受到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

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闭幕仅仅不到24小时,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便同赴松山湖高新区调研,强调要按照中央及省委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珠三角自创区建设,把自创区建设成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引擎,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松山湖高新区设立至今已有15年,这个在设立之初便承载着无数东莞人探路转型发展之匙的区域,如今已经初步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加速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22日,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向南方日报独家披露,围绕珠三角自创区建设的最新指示与要求,2016年,园区将以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生态为核心,托起创新联动。

在不断强化园区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创新企业等创新要素聚集与联动发展的同时,园区将积极落实省里面关于加速珠江口东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尽最大努力打破地域限制,主动学习并承接广深等创新发展溢出效应,超常规推动与周边镇街在多领域的创新联动发展,向早日成为东莞乃至全省创新发展引擎大步迈进。

发展动力切换初现端倪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东莞市经历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经济增长速度一度在低位徘徊。为尽快越过产业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阶段,十二五期间,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科技力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莞产业转型的“拐点”尽快到来。

过去数年,伴随着东莞经济回暖、增长提速,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松山湖(生态园)也率先进入发展动力切换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园区建设用地从3221亩减少到1357亩,缩减56%;预计万元GDP能耗从0.099吨标准煤下降到0.095吨标准煤,降幅4%。

与此同时,园区参保人数从52159人增加到57730人,而参保单位从757家增加到1051家,说明单个企业用工减少接近50%。

在相关要素投入大幅减少的情况,2015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8%,税收增长翻了近一番,其中税收分成占比从2014年的43%提高到62%,土地出让金占比从46%下降到32%,显示园区对于以要素驱动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在逐步减弱。

动能切换的另一突出表现是,新的发展动力也在加速形成。

2015年,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孵化器13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园区累计申请专利16130件,其中发明专利8020件;累计授权专利7908件,其中发明专利1337件。2015年规上企业R&D投入预计从2014年的21.17亿增加到30.78亿。松山湖(生态园)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也从之前的52位跃升到30位,

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创新企业等创新要素均在向松山湖(生态园)加速集聚,创新发展成效也逐步显现。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847亿元跃升到1214亿元,增长43%,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在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看来,目前,园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发展逐步从传统机电产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由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构成的“4+1”产业体系,园区综合创新竞争力呈现一年一个台阶加速蜕变。

定制超常规发展40条为创新松绑

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意味着众多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将在松山湖(生态园)率先探路。此前,国家同意在各地推广的中关村自创区建设14条政策已经在松山湖(生态园)抓紧落实。

然而,真正将为创新驱动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松绑的,则是春节前一周,东莞市委出台的2016年二号文——《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里面明确了40条支持园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超常规发展政策。

松山湖(生态园)政策研究室解读称,针对松山湖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若干意见》从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创新体系、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开发手段、加强设施对接、完善功能配套等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0条政策措施。起草过程还分批赴武汉、上海、杭州等地深入学习先进高新区的经验做法,可以说条条都是几易其稿,直击制约创新发展的问题靶心。

以创新管理体制为例,《若干意见》明确将缩短管理链条,赋予松山湖高度自主权。市里面将下放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凡是有利于松山湖发展、可以下放且松山湖具备承接能力的,都通过授权或委托形式交由松山湖实施。赋予召集市级部门、周边镇召开协调会议、联席会议的权限,松山湖主要负责同志可主持会议协调园区的有关事项,形成一致意见的,报市政府备案后执行;分歧较大的,可直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有了好的政策,必须让它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于是,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领导班子便集体走访了园区内的十多家企业,就《若干意见》及珠三角自创区建设出台的最新政策向企业宣讲,并征集企业的建议意见。接下来,松山湖(生态园)将吸纳收集到的集体智慧,加快研究出台40条超常规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另外,根据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框架,结合东莞和园区的实际,松山湖(生态园)也将协同市科技局等部门制定园区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

借助中关村管委会、深港发展研究院、长城战略研究院等力量,园区还将持续研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叠加政策,设计松山湖政策体系清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试点PPP模式共建创新中轴线

根据珠三角自创区建设的整体要求,在珠三角自创区建设过程中,东莞要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统筹松山湖、生态园两个核心园区以及周边创新资源,加快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在珠江东岸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东莞市委、市政府对于这一建设目标的布局是明确的,就是要以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拓展布局周边9个镇,实现“1+2+9”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拓展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

据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透露,按照“1+2+9”总要求,过去一段时间,松山湖已迅速开展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生态等前期调研,强调在做好自创区建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制定空间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当属创新中轴线的规划建设。

创新中轴线位于东莞中部,从北向南沿着松山湖新城路——生态园大道贯穿东莞核心区域,形成全长26公里的创新廊道,辐射覆盖面积达到580平方公里,集聚了东莞市区域内最丰富的创新生产因素,已经作为重要章节写入东莞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透露,围绕创新中轴线沿线规划顶层设计,园区接下来将积极打造多个主题园区,目前已经在完善产业规划,编制“4+1”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园区的划分和空间布局研究,未来将围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加快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基地、航空航天科技城等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打造园区的产业亮点。

目前园区已设立创新中轴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创新中轴线开发建设。接下来,在创新中轴线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开展PPP模式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配套设施、科技创新载体等建设。

布局松山湖分园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创新中轴线是以经济区理念推动开发建设,不可避免要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在市镇两级、镇与镇、镇与高新区之间,需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在规划对接、 产业技术 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

据了解,松山湖(生态园)已提请市直有关部门对创新中轴线予以优先配置资源,优先研究创新中轴线决策,优先协调创新中轴线事项,优先保障创新中轴线要素,全力支持创新中轴线建设发展;同时也已提出将加强与中轴线沿线镇的合作,制定利益分成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在引领带动周边方面进一步突破,实现共享发展。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透露,园区已筹划建立松山湖高新区“1+N”的总分园体系,依托园区科技创新优势,结合周边镇街的产业特点,合作共建松山湖分园,共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红利,形成共同创新的联动格局。

具体来讲,松山湖(生态园)将延伸园区产业优势,针对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有优势的产业,加大向周边镇街的输出力度。

比如,与大朗镇合作,依托散裂中子源建设东莞科学城。大力输出服务品牌,依托松湖华科、中科云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等国家级孵化器成熟的运营经验,联合周边镇街的科技载体,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比如推动松湖华科与大岭山镇合作建设“美猴王”孵化器(华科城·博士创业园)、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心与横沥镇合作建设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在加强跨市区域创新对接合作领域,一方面,松山湖(生态园)将进一步研究深圳产业特色和需求,优化政府服务,协调跨境巴士、轨道交通等配套延伸连接,推动与珠江口东岸“科技创新走廊”对接,进一步对接广州、深圳等创新高地的产业溢出,实现互补共赢。另一方面,园区将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莞韶产业转移园共建智能装备产业园为突破口,推动国家自创区建设辐射粤东西北。

■对话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

设专项资金建全国一流人才“特区

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对珠三角自创区各区域在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攻坚等领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东莞在这些关键领域将有何创新和部署?2月22日,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

人才培育与吸引设立人才服务中心构建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

南方日报:人才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全球创新竞争的核心。松山湖如何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上保持竞争力?

松山湖(生态园):首先用政策激发人才活力。我们将设立“企业引才”专项资金,建设全国一流的人才“特区”,灵活运用市特色人才认定评定权限,引进园区紧缺人才。用好用活《东莞市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协助企业引进和留住高端技术型人才。

其次,在引才聚才数量上寻求突破。依托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力争2016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其中6—8名市领军人才、1—2名省领军人才、6名“千人计划”人才,同时引进由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40家以上。

再次,在服务人才的技术成果转化上力求突破。对已经引进的17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家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2名广东省领军人才、37名东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逐一建立档案,派专人跟进服务,重点解决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才的各类问题。总之,努力形成“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普通研发人才”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为做好这些工作,2016年,园区将建立东莞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建立人才库以及人才绿色通道等方式,与东莞市人才发展研究院合作打造招才引智大数据库,以新的特色人才为基础,完善人才招引政策。

园区还计划加大人才资源开发,为企业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牵线搭桥,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招聘桥梁;同时结合“走出去”模式,依托松山湖青创基地打造两岸新一代创业者聚集群落和创业摇篮,通过美、英、德海外人才工作站延揽高层次人才。

在创新城市管理方式领域,园区将在全市率先开展成熟社区创建工作,以“一中心多组团”的形式,结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调整实际及不同人才社群的特点、需求,打造中心区“精英联盟”社区、北部“邻里互助”社区、南部“国际交流”社区、西部“产学研联盟”社区等不同特色主题社区,搭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营造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优越环境与氛围。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有望年内动工

南方日报:松山湖(生态园)已初步形成创新型经济格局,接下来在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松山湖(生态园):首先要抓好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我们推动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牵头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及产业化基地加快成果转化,争取2016年累计引进16个国际化创新创业团队;推动香港科技大学与伯克利大学在园区合作共建以服务机器人孵化为主要功能的研究院;推动东莞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武哲教授牵头的东沣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争取2016年动工建设;推动复旦大学贾波教授牵头组建的新型光纤保密通信技术研究院,争取2016年上半年组建完成。

其次是扩大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新申报成功的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加快成果转化,比如推动2015年新认定的“生物全降解药物释放血管支架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加快产业化;依托省市新型研发机构扶持政策加快成果转化,比如推动航天13所的“航天华南精密光机电先进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尽快启动。

热点

1.东莞理工学院:启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相比广深等国内其他地区,高水平大学匮乏一直制约着支撑东莞城市及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为此,从2015年起,东莞理工学院在省市各级的重大支持下启动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高校人才竞争,东莞理工学院如何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助推学校教学水平及人才素质的提升,在省市两级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中都获得广泛关注。

多路径尝试引进创新人才

对此,东莞理工学院负责人李琳介绍说,2月15日,《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通过东莞市委常委会议。《实施意见》提出,将改革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对学校建设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制度,扩大学校的立项审批自主权,为该校的创新驱动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实现政策上的松绑。

李琳表示,有了这一政策松绑,2016年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东莞理工学院将把握建设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契机,带动人事管理制度、预算分配模式、内部治理体系等改革,以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以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突破口,带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科研合作交流国际化。

李琳表示,该校还将高度凝练学科方向,通过聚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大力实施在莞人才(团队)借力、嵌入和融合计划,打造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创新创造的年轻人应是引进主流

谈及东莞理工学院如何引进海外人才,从英特尔辞职后归国来莞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胡川说,大多数海归人才回国后倾向于选择比较有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研究院等平台,对于东莞理工学院这类尚没有显赫地位的高校来说,选择的几率会小些。但是,肥沃的土壤、优厚的待遇、学术科研的环境、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等“真金白银”的东西,有创造力强的团队,有与研究项目相对接的产业,才是吸引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在名气不够的前提下,胡川建议,东莞理工想要迅速招到有实力的创新人才,要能满足他们放开手脚、实实在在做事情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上述方面下足功夫,并在政策上做好配套。

在人才引进类别上,胡川建议,要引进院士和相关专业领军人才等有影响力的“大牛”,可以带动整个学科领域,并起到“百鸟朝凤”的作用,吸纳更多该领域的人才追随。让更多年轻人来发挥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才是主流。

学校也不用担心年轻人还没有成果,实力难以鉴定,招聘风险较大。胡川表示,实力非常容易鉴定,比如说是否出身名校或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曾发表过多少学术著作等。

2.莞韶创新联动:莞韶众创(装备)中心年内投用

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强化珠三角自创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向粤东西北地区推广科技园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产城融合发展等先进经验。这一指示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韶关与东莞组代表的分组讨论中引起众多参会代表共鸣。两地已经联合成立的莞韶园,则被寄予厚望。

两地开展创新合作,有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东莞韶关对口帮扶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开始动工建设的“莞韶城”定位就是韶关创新驱动平台,至2015年底,黄沙坪创新园引进了深圳铜道电子、广东马可波罗、快捷键电子商务等多家电商和产业服务项目,累计注册企业达27家,形成产业加速集聚势头。

开发建设莞韶城,主要基于韶关产城融合度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和现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补齐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该负责人说。

目前,一个名为“莞韶众创(装备)中心”的项目正由东韶公司联合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韶能集团等多家机构筹建,首期投资5亿元,打造涵盖装备制造、研发、检测、人才培训等一体的众创平台,项目已于今年春节后破土动工,预计下半年建成首期工程并正式运营。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韶关具有一定优势的装备机械产业和技工教育等资源整合起来,助推莞韶园乃至全市的产业成长起来。”上述负责人说,“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们针对远离老城、新区配套尚待完善等现状,采取优先注入文化元素的方式,启动了‘双塘印雪’文化景观建设,完成近万株梅花种植以及近千枚印章篆刻和石刻工作,迅速成为韶关乃至省内有影响的文化和休闲新亮点,为做旺人气、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还了解到,双方以广东东韶实业投资公司为平台,在巩固银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省属国企和社会资本合作,整合和撬动各方资源推动帮扶工作开展,2015年12月成功与省粤科金融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出资7亿元组建韶关首个科技创业基金。预计基金将于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重点扶持韶关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后备上市企业发展。

韶关要实现振兴发展,不能单靠产业转移,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壮大能从自己土地上生长的产业。实际上,韶关除了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外,还有丰富的矿产、旅游、技工、文化等资源,但潜在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紧固件产业园项目就是莞韶两地整合资源的典型,该项目由粤科金融集团投资开发,联合广东省紧固件产业联盟主要企业组成运营主体,并与韶钢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个项目投资18亿元,达产后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年需约200万吨冷镦钢,主要以省内紧固件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依托韶关本土的钢材、电力和技工等资源优势,整合成为国内紧固件标准化、全链条、智慧型的重要集聚地。项目达产后,不仅能全面盘活韶钢的产能,而且把现有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组合起来,形成一条完善的高端紧固件产业链条。

以纯服装项目首期投资3亿元,2014年5月动工建设,于2015年10月正式建成投产。作为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龙头,以纯项目落地后,工作组积极鼓励其与韶关本土上下游企业对接,促成了与北江纺织5亿多元的订单合作,接近北江纺织原有订单的总和。

正如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所说,东莞与韶关此前已经有产业转移合作的基础,可以由两个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每年选择几个特色产业项目或者课题集中力量攻破,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占据该领域的创新制高点,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比拼中都有竞争力。


关闭 电子商务管理
全国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
电子商务专栏 关闭 政策法规征求意见
其它征求意见
规划编制征求意见
混委会征求意见 关闭 商贸物流体系统建设与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信息管理系统 关闭 家电服务业栏目
2015年中国家电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2014年中国家电维修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2012年家电服务维修行业统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