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调研:创新驱动怎么做?深圳佛山“风景这边独好”

01.06.2016  06:38

  这是一次探寻创新内涵与真谛的调研之行。

  也是一次用创新的理念和形式,讲述创新创业故事、阐释创新驱动理念的尝试与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5月12日至1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内参部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组织策划的“经济活力看广东-创新驱动——人民网强国论坛基层调研行”先后走进佛山、深圳,探寻两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与人民网记者一同调研的两位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和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都是强国论坛的老朋友,他们关注创新,研究创新。

  借力专家的经验与智慧,让调研更有深度与力度;同时,也把强国论坛线上沟通交流的优势延伸到线下,搭建专家与政府官员、与企业家、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的新平台。

  三天的时间,我们这记者加专家的组合先后探访了两地的七家企业、两个创新孵化基地,召开了两场座谈会,还举办了两场与创新创业者对话的沙龙活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些判断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GDP同比增长7.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GDP总量17272.24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深圳和佛山两市GDP增速水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与经济增速成正比的,是对研发的投入。2015年,佛山市GDP同比增长8.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2013年的2%提高到2015年的2.6%;深圳市GDP同比增长8.9%,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GDP的4.05%。这些数字,体现了佛山、深圳两地因地制宜、各出高招,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稳中有升的成功实践。

  创新源于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主动升级转型 “不创新,没未来!”

  5月14日,十一届深圳文博会现场。深圳光峰光电用激光电影放映设备播放了影片《速度与激情7》,展示出的画面在色彩亮度、画面细腻度、清晰度和3D效果上都优于传统技术效果,令观众惊艳。

  其实早在2014年,光峰光电就开发出了全球首款20000流明符合DCI标准的激光电影放映机,并被成功应用于《变形金刚4》的中国首映。“不创新,没未来!电影放映产业链被国外投影机厂商垄断了那么多年,我们要打破中国在电影放映核心技术领域没有自主产权的窘境。这一次,我们是市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

  拥有700余项专利在手,李屹的信心和底气十足。在深圳,专注于科技创新,具有敏锐专利保护意识,并将创新成果充分市场化的企业,还有很多。

  易特科集团利用传感器技术、移动健康数据系统和综合门诊,打造出安测智慧数字医院和安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服务3200万线上用户;福能达集团将航天技术应用于民,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经过五层过滤,生产出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健康水,目标瞄准处于缺水高风险状态的国内西北部省份和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研发资金来源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4个90%足以说明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说。

  对此,李君如十分认同。他提出:“发明、发现不是创新,实现产业化生产,到达市场,才是创新。谁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企业。政府一定要支持、依靠、推动企业去创新。”

  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也来自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发力量。一鼎科技是佛山一家建筑陶瓷设备生产企业。2015年,在陶瓷行业整体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该公司销售收入逆势增长,利润较2014年增长30%。总经理冯竞浩说:“在艰难的行业环境中,更要创造市场、教育市场而非简单适应市场。不创新,企业就不可能活得好!”公司围绕节能、智能两大方向创新,顺利实现了从单机新产品到新型窑后整线的成功转型,以生产环节自动化为优势,抢到了市场份额。

  深圳裕同科技多年以来都是苹果、三星等品牌包装盒的主要供应商。传统业务之外,首席执行官王少平现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包装与当下流行的电商相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催促着我们创新。根据网购商品的大小尺寸进行柔性生产,减少包装资源浪费;针对生鲜蔬果的运输,研发保鲜效果好、可回收的包装材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最新课题。”

  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

  ——“创新项目遇到火热资本 一触即燃”

  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匹配的,是金融创新。张虎副市长介绍,近年来,深圳市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规定。目前,深圳拥有4.6万家VC和PE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境内外的上市企业321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火热的资本在深圳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拍即合的项目。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卢致辉怀揣6000元来到深圳,在20平米出租屋中开始了创业之路。虽然他研发的工业级无人机在续航时间、航程和载荷等方面远超行业对手,但因对资本市场一无所知,公司发展缓慢。2014年,卢致辉注册成立了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那年的销售额是200万左右。2015年,他力邀刘伟等十多位金融、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加盟。在第一次融资后的3个月内,就组建了北美、深圳、哈工大三个研发中心,并快速进行了产业链整合,销售额快速翻番。现在,科比特又完成4000万的新一轮融资。“创新项目与资本拥抱,热情一触即燃。”卢致辉说:“2016年,我的销售目标是1个亿。”

  辜胜阻对此点赞。他说:创新、创业、创投形成 “铁三角”,实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在金融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上,佛山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佛山国际创新转化生物产业孵化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与佛山新城管委会合作共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具备创新创业和投融资两大核心功能。总经理黄雄说:“有生命力的孵化器决不能是简单的包租公模式,要让投与创双方高效碰撞。”从引进团队到项目孵化再到产业化,政府、技术团队、社会资金、孵化中心都是投资方。这种持股孵化的灵活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据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志豪介绍,2016年,佛山市政府印发了《佛山市创新创业产业引导基金设立方案》,支持佛山市的创新创业。日前,佛山市政府出资的20亿元第一期资金10亿元已经到位,后续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吸引各路资本,将该基金扩大到100亿元规模。

  从创新行动到创新生态

  ——政府升级服务 为创新提供“阳光雨露”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

  从深圳的创新行动中,辜胜阻总结认为,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阳光雨露”。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让深圳成为了各类创业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栖息地。正如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打造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把创新环境、创业计划、创投资金和创客活动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针对今年年初深圳房价持续走高等新情况,今年3月,深圳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副市长张虎说:“180条具体举措,只要是人才,都可以在政策点中对号入座。”

  深圳长朗三维科技董事长劳长石就是深圳市科创委从硅谷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去年,他的企业想从英国引进一位博士后,但是深圳的高房价令其顾虑重重,谈判僵持。“没想到,3月份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81条政策,把原来的人才资金资助从80万整整翻了一倍,力度非常大,他很快就跟我们签约了。”劳长石说:“人才聚集是有带动效应的。我是深圳市欧美同学会的副秘书长,也参与了海归产业协会落地深圳的项目实施,身边很多学长学弟听说深圳有这么好的、有针对性的政策,都说要带着项目过来。”

  “十二五”以来,深圳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相关人才154人,“孔雀计划”1539人,留学人才以及各类人才超过68万人。

  而在佛山许多传统制造型企业,渴求的人才还包括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当地的一所工科大学,佛山科技学院是广东省和佛山市积极推动人才建设的重点。佛科院将专业学科设置与佛山市重点产业高度结合,逐步建立起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从学校走向企业。李君如对这一做法表示赞赏:“‘工匠’不一定指高精尖人才,更应不拘一格下沉到基层。”

  各类人才来到深圳、佛山,在这片“创新熟地”上很快耕耘出了果实。“创业者在深圳可以完成从产品研发到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劳长石说:“我们做3D打印设备开发,需要的硬件、软件控制、材料、激光……每一个环节都能很快地在深圳找到供应商,找到相关资源落地。”有过在硅谷工作经历的李屹说,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迅速地产业化,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这里比硅谷更适合我”。

  建设创新生态的观念也深植在佛山市经济发展的理念中。2012年起,佛山实施产业链招商三年行动计划,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对平板显示、汽车制造和半导体照明等现有产业链条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行“补链”,对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行“强链”。

  近年来,佛山引进了一汽大众、福田汽车、中国南车制造基地、国药集团中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家具制造等全产业链。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志豪把佛山的创新生态比喻为一片森林,“美的、TCL等大企业就像乔木,19万家中小微企业就像草,有乔木、有草,才能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良好的生态。”

  创新、创业者在成长

  ——人才升级价值 “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在我身边,创新是一种人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氛围,连我这个最不可能创业的人都创业成功了,你为什么不试试?”李宝琼是美的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一名普通员工,她从员工薪酬福利业务中找到创新灵感,在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上拿到了200万的专项创新基金,建立起了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员工的汽车福利平台。现在,她的实体公司已经挂牌成立,截至今年4月,该项目的交易额超过7000万。

  据了解,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运营以来,已有20多个项目接受孵化,专项创新基金投入超过1个亿。这是美的鼓励内部创新创业而建设的“第二跑道”。被列入孵化的项目,员工投入占比20%,收益最多可占40%,风险共担,利益向员工倾斜。用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的话说,“投入这么多的资金,更多的是为了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氛围。”

  辜胜阻说:“深圳的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深圳注重合作、尊重人才、能力至上、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可以说,深圳有全国最好的创客文化和创客精神,是国内可与美国硅谷比肩的创新型城市。”

  这样的观点也在许多有过不同地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口中得到了印证。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在深圳做科技研究很安静,政府不会来打扰,政商关系‘亲’且‘清’。”科比特创始人卢致辉一踏上深圳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他说:“这里的人都说普通话。这个城市年轻、平等、不排外,政府高效,人相对务实,让我觉得亲切,感觉梦想可以在这里实现,来了就没想过离开。”

  浓郁创新激情也激发着校园里的年轻人。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宝圣在课余研发出了一项基于新型纳米级孔径膜材料的洗车水循环系统。在他看来,“高校创客文化,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是学以致用,学之升华。”深圳市第二中学是深圳市最早搭建校园“创客空间”的高中学校。“创客课”专职老师周茂华倡导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开展创客教育。他带领着十五六岁的“小创客”们,一起评估创意设想,分析技术难点,寻找实现方案。在2015年深圳首届国际创客周上,孩子们获得了多个奖项,是参赛的唯一高中生团队。

  这些年轻创客的涌现让李君如颇有感慨。他说,“这意味着第四代深圳创新、创业者在成长,人才结构不断更新换代,为深圳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一旦创新成为全民文化普及开来,全社会都感到创新是我们的出路,发展就不成问题了。”

  挑痛点 提建议

  ——创新的路上还有哪些山头要迈?

  三天时间,两位专家密集调研了佛山、深圳两地的多家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创新孵化基地,还参加了创客沙龙,与创客们促膝交流,共同分析创新创业工作的痛点,并为当地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创新也需要去库存调结构 避免同质化跃进扩张

  在创业大潮的涌动下,培育创业团队的孵化器、创新基地等也出现高速增长。以深圳为例,深圳已建成78家创客服务机构,144家创业孵化载体。而根据政府计划,2017年,创客空间将达到200个。不过,近期国内一批孵化器倒闭的消息,引发了李君如的思考。

  李君如建议,深圳和佛山市政府在建设创客平台时,要对孵化器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避免大同小异、大跃进式扩张。作为孵化器运营方,佛山国际创新转化生物产业孵化中心总经理黄雄建议“相关部门把孵化器的评级标准用与质挂钩、与专业化程度挂钩来取代与量挂钩。”

  ——搞活金融支持和财政激励

  在金融方面,李君如建议,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比如创办深圳的科技银行,让更多的创客、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用市场的规则,从经营当中获得支持。”他说。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有获取外部融资的期待;但是同时受制于担保方式难以落实等客观原因,获取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很小。李君如建议深圳可以参考杭州文创金融的经验,将创业金融板块与传统业务予以区分,实行单独的准入标准和信贷定价机制,以满足创业企业多样性的融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要研究好金融监管的制度。”李君如特别提醒。

  辜胜阻提出,通过“组合拳”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企业的营商成本,大力降低创业门槛,进一步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创业环境。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加大创新激励力度,“比如,对于企业创新成果的实现和转化,能不能直接予以奖励,企业拿到这个奖励,肯定会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力量,去奖励下面的创新团队继续创新。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补齐空间、科教、智库资源短板

  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分析深圳引进人才的“痛点”,辜胜阻直言三点:高房价、科研院所少、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紧缺,必须尽快补齐“短板”。他说:“空间是深圳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住房成本高,必然对创新人才产生挤出效应。政府需对这一情况予以高度重视。”

  由于经济特区建设较晚,深圳与北上广比起来,明显缺少重点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硅谷里的人才六成以上来自斯坦福,硅谷如果没有斯坦福,硅谷就不是硅谷”,辜胜阻建议,深圳与中外一流大学合办高校,补高等教育短板。再比如,吸引高端智库落户深圳。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公司专注于新能源的研究,201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董事长贺雪琴听到辜胜阻的建议后,表示十分赞同。他说:“今年国家推进40多个创新中心解决研发成果和产业之间的桥梁问题,希望国家级创新中心能考虑在深圳设分中心,这将对深圳企业的产品创新研发起到很大的支持。”

  李君如建议国家层面,在布局国家实验室时应向深圳这样的有创新实力的地方倾斜。结合深圳的通信、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布局一些国家实验室,真正让国家实验室和产业结合。

  ——进一步为人才“松绑”、“减负”

  辜胜阻建议,要进一步为创新人才“松绑”、“减负”。他说,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70余万,其中30多万人没有深圳户口。北京人才总量超过170万人,上海超过125万人。在中高级人才方面,深圳与北京、上海的差距更大。特别是领军人才、国际化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数量,与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求距离较大。他鼓励政府不断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储备大量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创新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此外还有创客提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树立一些创新典型,让更多的企业有所参考,少走弯路;希望能够建立创业人才的分类交流平台。让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等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并且有一定的自由搭配组合,为各个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匹配合适的合伙人。

  ——提升技能化教育水平,打造“大国工匠”

  不同于深圳,佛山在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佛山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紧缺人才缺口明显。李君如鼓励佛山进一步提升技能化教育水平,强化技能型人才培训方案,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另一方面,借助毗邻广州、广州佛山同城化加速的优势,李君如建议佛山积极融入粤港澳合作,建设国际性金融后援中心与服务外包基地,吸引金融机构、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

  ——保护知识产权 完善创新体系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基础,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就不可持续。“以前没有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明明是我发明出来的东西,却被竞争对手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反过来要告我侵权。”想起十年前的旧事,一鼎科技总经理冯竞浩依旧忿忿不平。

  “制造业为主的很多创新项目非常容易被仿制,这需要我们用法治思维来支持创新体系的完善。”李君如说,对于知识产权,企业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其次,政府要为各企业专利产品保驾护航,在维权过程中为企业撑腰。更要引导企业熟悉、尊重,运用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政策,懂得运用相关条例保护创新成果。他说:“佛山和深圳的企业,专利意识普遍已经比较强了,但是,专利申请下来了,并不等于有了知识产权保护。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创新企业发展,保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