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解码深圳:深圳转型“创新之都”

18.05.2015  12:04

近日,两份研究报告把深圳推到了媒体关注的风口:

5月1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4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深圳超越香港位列第一。

5月10日,广东社科院发布《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测评结果,深圳跃升为中国第三城。

更早之前,仲量联行发布2015城市动力指数报告,深圳名列全球第四,排在上海之前。

三份报告都凸显了深圳由创新带来的城市竞争力,《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甚至这样形容:深圳由“山寨之都”蜕变成“创新之都”。

35年前,刚刚创立的深圳特区仅有两名工程师。如今,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诞生了47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从加工贸易基地向技术创新中心的惊艳转型。

●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崔洁 曲广宁 卢轶

全球创新体系的深圳力量之一

  “硅谷+深圳” 数万海归上演“双城记”

深圳创新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是其创新已与国际同步,这从深圳与硅谷紧密的人才、技术和产业联动中可见一斑。

已在深圳和硅谷同步创立三年的柔宇科技,将在年内量产全球最轻薄的柔性显示器,并将发布最新款柔性显示终端产品。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器,厚度仅0.01毫米,其量产将掀起全球显示领域的一场革命。

2006年,还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刘自鸿奇思妙想——让显示器随意弯折,可嵌入衣服中,缠在手腕上,延展开即变成一个平板;电视平时卷起来,观看时用遥控展开。

基于此构想,刘自鸿开始了柔性显示技术的研究。2012年,跨国布局的“柔宇科技”在硅谷和深圳同步创立。

就在刘自鸿着手创业时,一直在硅谷研究激光显示技术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工程博士李屹也把公司安在了深圳。如此决策,是因为“深圳具备了激光显示领域的产业基础,技术转化为成果比较方便”。2013年,李屹创办的光峰光电研发出了100英寸激光电视,其3D激光技术蜚声国际。

“硅谷是全球技术创新的聚集地,可以接触最前沿的信息,深圳供应链发达,可以把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刘自鸿说,在硅谷与深圳之间,柔宇作出了明确分工,硅谷团队侧重材料、工艺、半导体器件等方面的基础研发,深圳团队更侧重产品设计、模组设计以及后期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制造等。研发端和产业端合作互补,让柔宇科技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齐头并进。

“硅谷+深圳”的“双城记”创新组合,日益成为影响全球产业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仅去年上半年,深圳就引进留学人员2040人,同比增长63%。深圳市海归协会秘书长唐安丽称,深圳海归总量估计有六七万人,就业与创业的比例约为8∶2。

人们所熟知的迅雷、朗科、光启、华大基因等都是深圳海归企业中的骨干。据深圳市外国专家局不完全统计,深圳“留”字号企业已超过1700家,超亿元产值的逾30家,几乎都是智慧型的科技创业企业。

全球创新体系的深圳力量之二

  世界500强 30多家在深圳设研发中心

在数万海归精英携核心技术流入深圳的同时,一大批跨国企业也将深圳从一个生产基地、市场拓展桥头堡重新定义为全球研发基地和技术交流窗口。

2014年,英特尔新任CEO科再奇将深圳作为到中国的第一站,英特尔当年的春季技术峰会也从北京迁至深圳。这一年,英特尔公司在深圳设立了其全球首个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计划与众多深圳中小企业展开合作,收复平板电脑领域的失地。

同年9月,微软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宣布时隔7年后Windows硬件工程产业创新峰会将在深圳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