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年:利用开放优势构筑产业起飞新起点

11.11.2016  23:04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提出将我省打造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我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有益经验、提供引领示范,并明确了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具体工作目标。当前,把创新发展落到实处,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80年代,通过承接港澳加工工业转移,从发展“大进大出、两头在外”以轻工业为主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开始,逐渐培育起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跨越,从主要依赖初级商品在全球竞争到以制成品为主要竞争的跨越,实现了在全球分工中地位的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抢抓国际国内两大产业体系大循环机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86年起,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稳居全国第一。据中国海关广东分署数据,2015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36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25.9%,经济外向度(外贸依存度)为87.35%。

30多年形成的开放优势为广东构筑了产业起飞的新起点。当下和未来,广东可以利用业已形成的开放优势,紧紧抓住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机遇,发挥开放大省在金融资本、产能制造、工程建设及营运管理等方面优势,推动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在全球产业分工新格局中推动发展动力的转换,培育创新驱动力,把开放打造成为广东创新的最大动力和特色,以国际化作为广东创新最大的源泉和亮点。可以说,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追赶型增长中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后发优势。下一步,要在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增长中取得成功,关键则在于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先发优势。

创新先行必须与国际接轨。当前,以信息互联和数据处理为主带来的创新革命,主要有“1+3”的特征变化。“1”是合约的变化,产业组织方式、商业利益模式的变化导致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基于公司制的会计、雇佣、股权(如合伙人制)等整套制度安排都在向着更适应平台运行方式的要求发生转变。“3”是由此而来的三个派生特征:一是创新速度加快,引致商业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17年专利保护制度的设计已经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性,要求构建适应于互联网共享时代的创新激励和保护制度;二是创新载体转移,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创新主体越来越微观化,平台的创新整合作用越来越明显;三是创新链结构全端化,产业的前端、中端、后端均可以作为创新的切入口。这些变化使得当代国际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组织小型化、产品周期短期化、产业转移水平化、产业壁垒弱化的特征。谁率先适应这些变化并作出快速反应,谁就在新的产业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广东要建设创新驱动先行省,必须率先与国际创新链接轨,并在开放中推进创新。

充分挖掘广东的创新比较优势。创新是个概率事件,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创新总次数和创新效率,前者由综合国力和市场总容量决定,后者以试错成本来衡量。试错成本由租金成本、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共同构成。租金成本主要由级差地租决定,所以创新也存在中心—外围模型,中心是创新资本化,外围是创新扩散。沉没成本主要是工资和设备支出,取决于技术路线的判断和锁定。华为的4G标准、腾讯的微信、华大的基因检测是典型。机会成本主要由时间成本决定,信息互通和地理邻近是降低时间成本的主要路径。珠三角地区既有创新资本和科技转化的中心深圳,也有创新商品销售和交易的中心广州,还有大量消费品制造业的集聚地东莞、佛山、中山等,且相互之间在地理邻近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这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