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利马气候大会今开幕 谈判博弈进入关键阶段
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20次会议在秘鲁利马召开。利马会议将根据华沙会议的授权,围绕“细化协议要素”、“明确贡献信息”、“加强行动实施”三个核心议题展开磋商。
气候谈判博弈进入关键阶段
目前,围绕2020年后气候新协议的案文谈判已经密集展开,预计各方将在利马气候峰会围绕新协议的原则、方案设计、规则等展开激烈博弈。随着谈判深入,减排责任成为各方矛盾焦点。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承担更大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集团则主张保留“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敦促发达国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对于此次利马峰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表示,中国政府希望利马会议一方面积极落实在此之前达成的关于2020年前各方加强行动的共识,发达国家要大幅度提高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兑现在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的承诺。另一方面,中方也希望利马会议能够按照公约的相关原则,特别是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来推动明年的巴黎会议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行动达成协议。中国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以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参与新协议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制。
气候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推进,气候变化问题从环境和技术问题逐渐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
11月2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报告确认,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影响每个人。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降水变化和冰雪消融,正加剧淡水资源缺乏。气候变化致使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约1.9%和1.2%。气候变化导致部分陆地区域的物种平均每10年向极地和高海拔地分别推移17公里 和11米。气候变化还引起海洋酸化,恶化了已存在的人类健康问题,导致一些地区与炎热有关的人类死亡率增加。报告还首次量化评估了2摄氏度累计排放的空间,提出了全球长期减排的路径技术选择,增强了全球采取进一步减排措施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席卷北半球,南亚、非洲、北美等接连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催生数以百万计的“环境难民”,影响当地国的稳定和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能源体系的重构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可以说是影响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展现负责任大国积极姿态
199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1997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京都议定书》。 2007年6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外发布。 2009年中国向世界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将“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省。 1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根据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该项协议的达成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将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对其它国家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最终为国际气候谈判注入强大推动力。
就在利马气候大会召开前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25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报告》共分七个部分,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试点与示范、能力建设、全社会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等。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应尽义务,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2020年后采取更有力度的行动,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