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迈向先进制造业之都,东莞两会代表委员有建言!

05.06.2020  17:30

从“世界工厂”迈向先进制造业之都

看看东莞两会代表委员如何为东莞建言献策!

▼▼▼▼▼▼

在东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城市高频词之一。东莞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基地,去年被赋予了一项改革重任: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

今年初,省委深改委印发《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2年,培育形成1个产值超万亿、3—5个产值超千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努力从传统“世界工厂”向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之都”转变,构建起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东莞迈思普电子的生产车间

作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面对经济新常态,东莞积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全国和全省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这是东莞自身发展之需,是广东赋予东莞的重任。东莞即将进入市两会时间,东莞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多份议案提案建议围绕此议政建言。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东莞可以建设省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在新旧动能转换、拓展产业空间、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激活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政企联手合力攻坚 

让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不断增长 

非常开心,我去年提案办理基本得到采纳和落实,进度可喜。”东莞市政协常委、岭南股份董事长尹洪卫在2019年提交了《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的提案,提出聚焦区域发展和本土企业,培育一批产业优、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本土龙头企业,从普惠扶持到重点支持的转变迫在眉睫。

该提案受到东莞市政协提案委以及东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及时作出了反馈和答复,明确了解决思路和有效措施。

提案建议高采纳率、高落实率,源自于东莞明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牢牢抓住实体经济,坚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起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再次担纲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转型突围的“闯将”。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认识的东莞,出招迅速,措施到位。随着近年来“科技东莞”工程、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倍增计划”等举措相继实施,东莞在优化存量上苦下功夫,一批批低端落后企业相继淘汰、转型。与此同时,紫光集团、顺丰、京东、阿里巴巴等千亿级、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为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改革不停顿,探索不止步。过去一年,围绕自身的短板,一场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在莞邑大地上迅速打响。

作为改革的先锋,东莞率先向低效土地“宣战”。去年,东莞发布市政府一号文“拓空间”,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拓展优化,推出了多条政策。以镇村工业园整治提升为例,东莞提出了全面简化审批流程、实施改造后税收奖励等举措,支持镇街(园区)主导镇村工业园“工改工”项目,鼓励镇村成立全资项目公司,或与龙头企业成立合资项目公司等,激发各方积极性。

政府创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同时积极发动作为主体的企业融入这项改革。去年,东莞进一步扩充“倍增企业”的阵容,从1196家企业增至1336家,数量较2018年增长了11.7%,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倍增计划”的政策红利。同时,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一支约100人的训练有素、高质量的市级服务专员队伍,挂点1500家重点企业,对重点项目、重点诉求“一跟到底”。

这些胸怀全球、手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正在东莞不断集结壮大,并在多个领域、各行各业崛起,成为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搅动产业深层次变革的主力军。比如,自从入围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拓斯达在倍增政策红利的释放下,三年内营收增长逾3倍。

在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转型的共同努力下,东莞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不断增长,成为东莞在率先实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气所在。

按下新基建“加速键”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从智能制造到大数据运用,近年来东莞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信息制造业和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等集聚发展,加快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项目布局和建设,全面加强产业招商特别是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加快投资项目落地,推动“倍增计划”向纵深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三大产业是东莞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中国散裂中子源向全球用户开放,顺利承接上百项用户课题研究;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动工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平台的建设为东莞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东莞,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丰富,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良好的应用测试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具有发展“新基建”的优渥土壤。

尽管如此,目前东莞这三大产业还存在产业规模小、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在今年市两会的提案建议中,代表委员就此展开“头脑风暴”,积极献言献策。

东莞市政协委员、易事特集团创始人何思模认为,东莞与广州、深圳相比,在“新基建”七大领域的发展方面存在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前沿研发能力较弱等差距。他建议,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加强“新基建”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环保、市政、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深度融合。

针对相关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何思模建议东莞要持续招才引智,一方面接轨广深,打通地域空间后,增强城市互动及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为核心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区块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板块,也成为今年东莞两会代表委员口中的高频词。区块链技术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其应用已经延伸到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

东莞市政协委员、民建东莞市委会委员、广东君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谭福龙认为,面对这一重大技术机遇,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应当学习其他省、市的优秀经验,树立“区块链思维”,积极研究、应用区块链技术,发挥制造业名城的优势,开拓产业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区块链示范区。

谭福龙建议,尽快出台关于区块链技术及相关企业的管理、监管条例或政策。重点关注、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区块链项目或企业。引导、鼓励区块链相关企业与东莞市内传统产业进行互动交流。在有条件的区域(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区块链研究中心。建立区块链产业协会或联盟,加强对区块链技术及其意义的宣讲。鼓励、扶持东莞市内各高校成立区块链相关研究小组或开设区块链研究项目,建立区块链技术的“东莞智库”。

拓空间谋发展 

城市更新需答好几道题 

城市更新”是时下东莞最火热的高频词之一。为保护工业用地的供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多的空间,东莞提出将严守420平方公里的工业保护红线,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经济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加强土地收储整备,确保今年完成市镇两级土地收储10000亩以上,完成镇村工业园“工改工”拆除整理7500亩的目标,打造一批新型产业社区。

自2010年以来,东莞市累计完成城市更新2.54万亩,城市承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但城市更新在补短板、拓空间、树形象、促转型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在已经提交的提案建议中,就有不少代表委员们聚焦“城市更新”献言献策,希望以改革破解阻碍城市更新的难点,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换新颜。

东莞市政协常委陈海涛、东莞市政协委员钟振强注意到,以往“抓大放小”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面积规模达不到政策要求的项目,无法更好地完成城市更新。

陈海涛、钟振强联合提交的提案《关于取消或降低规模限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建议》聚焦以上问题并提出突破瓶颈的方法。该提案提出,由于缺乏明晰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导致面积规模小于150亩的城市更新项目申报和审批都存在政策障碍。建议全面取消或大幅降低城市更新项目面积规模要求,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以达到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目标。

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京声电声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韩旭沛同样注意到审批申报的问题,“尤其在‘三旧改造’项目方面,由于编制前期研究报告、改造单元批次计划申报和单元规划调整等审查工作量大、审查环节多,审批耗时长,整个工作流程走完需要一至两年时间,影响了项目推进。”韩旭沛说。

“今后,优化‘三旧改造’涉及的审批流程,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和事项,优化审批权限配置,探索‘三旧改造’用地审批事项一次性打包审批等措施,从而大力推进‘工改工’市项目尽快落地投产。韩旭沛在此次东莞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建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价上涨,权益人对拆迁补偿的要求较高,厂房建筑成本也不断攀升,致使改造成本高企、利润空间小、回报周期长。道滘镇政协小组的政协委员们对道滘镇大岭丫村某“工改工”项目的改造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显示,整个改造项目从开始运营起算,在目前不可分割销售的情况下,至少需要约20年才能收回改造成本。但是项目开发资金普遍使用商业贷款,投资回报时间长,导致融资压力大,影响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规则,平衡镇、村、物业业主与开发商等各方利益,构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格局,有望成为破解难题的办法。”道滘镇政协小组在《关于聚焦空间拓展,全力推进城市更新的建议》中提出。

专家访谈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

提升开放水平推动东莞产业转型

当前,东莞正面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东莞市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接下来,东莞该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的新名片。

针对此,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东莞应继续提升开放水平以推动产业升级,提前做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通过创新驱动服务本地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步伐。

南方日报: 当前,东莞正面临“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但面临疫情影响,东莞应该如何提升开放水平发展经济?

陈鸿宇: 一直以来,东莞依靠改革开放走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东莞的对外开放程度高。面对当前疫情的影响,东莞仍然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开放,不仅仅指对外开放,也指对内开放。首先,东莞最基层的镇街之间、各片区之间要有开放的心态,东莞要将全市的各个资源要素统筹起来,要将财政资金、产业资金、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重大项目、平台和开发区上。

其次,东莞要对国内各城市群开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东莞要用开放的心态,吸引港澳地区、广州、深圳和惠州的资金,向珠江西岸和粤东开放。同时,东莞要向长三角以及我国中部的各个城市群开放和我国西南地区,以扩大东莞的内需。

针对国外市场,东莞更加要以开放的心态,努力推进全球化的进程。尽管当前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企业订单受到冲击,但依然要稳定好国际市场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在销售环节,企业要用好建立好的市场网络和渠道,生产端和销售端共克时艰。

当前,东莞的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产业要寻找新业态、推进品牌化、智能化、数字化,仅仅依靠东莞一座城市很难成功。在困难时期,东莞更不能封闭自己,要用好外部的资源,将眼光看向长远,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实现产业转型。

南方日报: 东莞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什么优势?

陈鸿宇: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莞出台“投资松绑30条”,就是在向社会释放东莞发展制造业的信心,通过统筹50平方公里用地全球招商,对于客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东莞毗邻香港、深圳,背靠广州,西边是珠江口,东边是惠州,这对东莞来说是地理优势。东莞又是广东的制造业高地,东莞的区位优势在大湾区内非常突出。对于深圳来说,发展制造业的产业空间比较有限;惠州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其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因此,5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将是东莞的发展大平台,空间优势和产业优势将被放大,在珠江三角洲具备独特优势。东莞将以往分散化、碎片化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未来将实现“土地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