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广东主攻智能制造

20.05.2015  13:56

深读

从制造大国到强国为何需要“2025”?

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密切相关。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艰难形势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需求衰退,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艰难形势。2012年是中国人口红利衰减的拐点。当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比重达19.8%。这是时隔一个半世纪后,中国重返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同时,中国制造业吸收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截至2013年,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大而不强”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总体规模庞大,但附加值整体偏低、利润总体微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崔巍认为,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全球供应链中的低端位置,“必须对制造业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打造出符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升级版制造业。”

受到发达、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乃醒介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制造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德国政府曾于2013年率先提出“工业4.0”的计划,“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德国总体处在从3.0-4.0发展的阶段,我们可能还要补上从2.0-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分析

关键或在基础技术研发

苏格兰国际发展局华南区首席代表申绪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制造下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他分析,中国在应用技术方面能力很强,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还不够领先。“近几年在通讯、大数据、生命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进步很快,但核心部分仍是国外领先。而如果基础研究不领先,应用也会落后。”申绪春说,“但基础技术开发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全做得好的,因此多国合作开发空间很大。中国可以跟国外协作进行基础研究,国外公司也需要进入中国市场。”

德国莱茵T U V大中华区副总裁汪如顺接受采访时也认为,制造业的转型取决市场,“有没有这样的消费群,有没有这样的市场才是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他说,而这方面中国的步伐可能比一般的国家更快一些,因为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走了西方人相当长时间的路,而前30年积累的制造业的经验、技术及国家财富等,也为加快步伐提供了基础。此外,他认为,中国企业还可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国外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和较好技术。

广东主攻智能制造

广东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在制造强国战略中无疑举足轻重。近日,广东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省长朱小丹在会上指出,广东是制造业大省,正面临着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而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据报道,专家委员会实行聘任制,每届聘期3年。首届专家委员会由国内21位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专家和企业家组成,其中有7位成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广东先进制造业投资完成526.8亿元,增长22.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183.62亿元,增长38.5%,均高于工业投资增幅;信息产业投资完成170 .16亿元,增长24.0%,也高于服务业投资增速。

对此,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何佐贤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家认为,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种制造业振兴计划,比如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法国”等,它们名称各异,但对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竞争环境的优化等却有着鲜明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