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08.08.2014  12:18

  本报讯  (记者罗娟娟  见习记者李艳良  通讯员钟雄浩)8月5日至7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我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来梅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题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晔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等20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调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泽君,市长谭君铁会见调研组一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林碧红,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房庆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建华,副市长杜敏琪,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蓝伟东等陪同调研。

  在梅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先后前往大埔县大麻镇和梅县区雁洋镇调研“六村联动”、美丽乡村建设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情况。昨日上午,调研组还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汇报。在充分肯定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调研组对梅州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何晔晖说,梅州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新农村建设中可圈可点,很多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梅州结合当地经济、环境特色,按照保护环境、多方共赢对城镇进行总体规划,制定便于实施、多方共同合作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惠及民生、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找到了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保护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何晔晖强调,梅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是要花大力气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打开山门引客入梅;梅州全部县(市、区)都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因此,要用好中央的支持政策,并把政策转化为落地项目;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抓示范性乡村和抓贫困乡村的“抓两头”方式,带动中间部分,逐步实现贫困落后乡村向美丽乡村的过渡和改造。同时,要抓好农村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借鉴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找到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

  陈小川认为,梅州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今后,梅州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并制定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有序分步推进;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组织实施,落实各部门的相关职责;要采取多元的建设模式,结合当地的实际,尊重地方的特色风貌,突出多元主题,融入当地历史文化,避免“千村一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新模式;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村民筹资、社会捐资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整合资源,对重点村庄、重点项目要集中资金进行重点打造,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规模效应;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农民不仅成为农村环境改善的受惠者,也要成为改造主体,共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链接

  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着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房“四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15058.6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去年,全市共解决了130多万农村群众和9.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至去年底,全市完成农村住房改造41133户,“两不具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村庄搬迁472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