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风建设 创建和谐教堂

26.06.2014  12:15

阳江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    李雅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宏伟目标。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国家宗教局提出了宗教界加强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教堂,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加强教风建设,创建的谐教堂,是天主圣神的使命,是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教会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化,有利于教会神职人员的培育,有利于教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教会充分认识到开展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教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使教会符合时代的要求,建立起崭新的教风风貌,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教会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挥感恩、包容、宽恕、博爱、奉献、信仰和伦理道德上的优势,为基督作见证。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教堂,是爱国爱教的重要组成部份,爱国爱教是相互相承的。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耶稣爱国在圣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路加福音节第二章1—5节记载:若瑟和玛利亚为了响应当时政府的命令,去犹太的白冷上册登记;玛窦福音17章24—27节记述耶稣和佰多禄纳税的事例;路加福音20章20—26节记载,当法利塞人间耶稣是否给凯撒纳税时,耶稣说了:“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耶稣基督给我们树立了爱国的光辉典范。
  梵二会议在《论教会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中明确地指出了现时代的基督徒爱国的责任;“基督徒有向国家公共利益所需要的物质和个人服务的责任,基督徒应忠心爱国,同时关心整个人类的利益,教友在爱国尽职尽责上,要感到自己是在推进公共福利,教友要按照本国的习惯生活,要作好公民,真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爱国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基石,爱国主义是热爱和忠诚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
加强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教堂,团结神长教友发扬福音中的博爱精神,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广大教徒的思想素质,使教会紧跟时代步伐,健康发展。
  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中国天主教会是从宗徒传下来至公,至圣,至一的教会。世界各国天主教都有其独特的国情,语言和文化,中国天主教在她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国文化,国情,教情,经过不断地反思,调整,论证,发掘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使得中国天主教会在中国赢得了扎根,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基督的福音能够得以传播华夏大地。体现了基督的圣训:“对一切人就成为一切人”。(格前9:22)体现了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三、健全制度,民主办教
加强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教堂,健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民主办教。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于2003年3月颁布民主办教的“三项制度”,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研究、总结并广泛征求神长教友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三项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教情,符合教会发展的利益。有力地推动中国天主教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是牧灵福传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民主办教源于宗徒时代,“梵二会议”后,以共同管理进行了深化。“梵二会议”的口号是“跟上时代”,提倡教会共同管理,扩大恢复地方教会自主权,推进教会本地化建设。因此,民主办教体现出集体领导,互相协商,共同决策,民主管理的模式,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教情的。
  四、践行信仰,服务社会
  圣经教导我们:“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罗12:17)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基本方针,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目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社会新问题,新现象。在关爱弱势群体,消除激进和浮躁思想,平衡群众心态,天主教应有所作为,人要活得有价值,每一点滴都是天主的恩赐,我们不能随意糟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奉献不是丢掉自我,而是将一切自己所得到的美好,传给众人。
教会存在着发展的巨大空间,但与挑战并存。因此,教会必须处理好国情与教情的关系,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天主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教会要本着“你们的一切事,都应以爱而行”和“非以役人,乃为人役”的基督训导。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加强教风建设,创建和谐教堂,树立崭新的教会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教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作“”,使教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