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提“16+1”务实主张 中国—中东欧合作再提速
11月24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主持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东欧16国领导人出席,欧盟、奥地利、希腊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代表作为观察员与会。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 马海燕)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24日至25日在江苏苏州举行,这是中方首次举办这一会晤,也让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合作更清晰呈现在中国民众面前。
在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五届经贸论坛开幕式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进一步深化中国—中东欧全面合作提出了四点看法:尽快推动互联互通项目落地、发挥产能合作的引领作用、打造农产品特色贸易新亮点、拓宽渠道解决投融资问题。
在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李克强再次提出了“1+6”合作框架,即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的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落实合作推进路线图,对接发展战略、推进互联互通,打造产能合作新样板,不断创新投融资合作方式,促进贸易投资双增长,扩大人文社会交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认为,欧债危机使中东欧国家意识到需要开拓欧洲以外的更大市场,中国也认为中东欧是新兴市场,有合作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中国与中东欧相互需要,互补性强,这是合作的重要基础。
崔洪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四点主张和六大重点都与中国与中东欧的发展情况相对接,也是“16+1”合作的重点。
互联互通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基础,之前在基础设施领域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奠定了合作基础,此次通过匈塞铁路和中欧陆海快线等重点项目,将使中东欧和南欧对接,实现海陆联运,使中东欧成为中国同欧洲贸易联系的快捷通道,也使得“一带一路”在这里能够水陆合拢。
在产能合作方面,李克强提出了“三方合作”,把中国的优势产能同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需求、西欧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中东欧市场其他经济体的利益,这符合三方合作共赢的需求。
关于农业合作,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不少中东欧国家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油、肉、蛋、奶等已经在中国打开市场,中方愿与中东欧国家加强检疫检验合作,也有利于严把进口质量关。
关于金融合作,100亿美元专项贷款、“16+1”多边金融公司无疑都是亮点,市场化运作有利于降低合作融资成本。中方支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本币互换、本币结算、金融监管等合作,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亦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孔田平表示,“16+1”可以说是继中国—东盟“10+1”合作之后又一成功合作机制,也走出了一条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务实合作新模式。“16+1”机制已经运行三年,前几次都在中东欧国家举行,已经达成一些成果和共识,此次来到中国将实现新的发展。
“正如李克强所说,此次会晤首次通过五年规划,表明“16+1”机制不是走一年、看一年,而是要持续推进下去,未来的前景将更加广阔。”崔洪建表示,当然,这16个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异,各国诉求不同,未来还要灵活使用双边合作加多边合作的不同方式,提高合作水平,让各方都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