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逼学者道歉不是理性公共讨论
13.01.2016 10:55
本文来源: Meizhou.Cn
■ 赵查理
近日,知名经济学者王福重在某节目中的一席话,“得罪”了河北人。在谈及雾霾时,他表示“其实北京不是最脏的城市,河北省的城市、地级市比北京、天津脏多了”。他同样认为“北京发展太快,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你生活在我们这个穷人中间,你着急也没有用。你想呼吸没有雾霾的新鲜空气(的权利)并不高于我们河北省要发展生产、要排放雾霾的这种权利”。
把王福重的话翻译成更直白的口语,就是京津没必要抱怨雾霾来自河北,京津呼吸的权利并不高于河北呼吸的权利,河北的选择符合经济理性。在指责京津人于雾霾一事上站着说话不腰疼,阔了就忘了穷亲戚,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遗憾的是,王福重的观点被误认为是在嘲笑和羞辱河北,于是激起了部分河北人的地域意识,一些人采取了不理智的方式,或者在微博辱骂王教授及家人,或者拍摄视频疯狂地爆粗口,要求其向河北人道歉。这正好说明,学者和民众的交流,一定要用双方都能听得懂的话语,以免驴唇不对马嘴让本该握手言和的人造矛盾变成分外眼红的仇人。
但无论对错,人们应该对学者宽容一些,不能因为某些砖家为领导花样背书,就把整个群体全都打倒。观点、争吵、辱骂乃至人肉,恶性循环的公共讨论中出现了一系列逻辑谬误,甚至触犯了法律法规,如此双方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喝茶了。如何化解误会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摒弃地域、经历、身份等问题带来的偏见,用能撑船的宰相肚子,欢迎专家学者多多发言,交流的次数越多,观点就越清晰和准确,就能多互相了解,进而形成共识,乃至共同的利益。这才是公共讨论必须要走的正确路径。
王福重的吐槽未必百分百正确,但我们得接受并做到知耻后勇,为嘴巴和鼻子的权利鼓与呼。如果动辄逼学者道歉,则恐怕真要又“穷”又“脏”了。
本文来源: Meizhou.Cn
13.01.20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