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园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02.07.2014  11:40

  ●本报记者  罗诚浩

  盛夏来临,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内,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广州对口帮扶产业园的干部用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让梅州市民看到了园区可喜的变化,也为梅州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合作新模式打造新引擎

  今年,穗梅两市先后召开了两次党政一把手联席会议,理顺了对口帮扶体制机制,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广州开发区主导开发、建设、管理,穗梅两市借鉴了苏州(宿迁)模式和广州(新加坡)合作经验,确立了适合梅州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嬿告诉记者,广州开发区派出8名干部对口帮扶梅州高新区,目前园区组建了党政联席会议、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三层架构,并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梅州市政府授予园区行使市级管理职能权限,建立一级财政和预决算,同意刻制市直各相关委办局的“2号”公章,做到办事不出园区、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面帮扶下,园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已完成签约项目15个,动工项目4个,投资金额近30亿元。

   情系客乡带来先进理念

  头发些许发白的刘兴万是大埔人,在广州开发区工作了近30年。“我在广州工作后很少回家乡,这次省里重新调整对口帮扶,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发展做些事情。”刘兴万告诉记者,他到梅州高新区后负责项目招商,希望用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做点贡献。“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园区形成了签约一批、动工一批、跟踪一批的良好发展势头。”刘兴万欣慰地说。

  在园区里,帮扶团队的干部各司其职,注重工作实效和工作方法。每天的饭点,他们都要聚在一起,利用进餐的机会商讨一日的工作,这是广州开发区领导干部带来的全新的工作方式。现任园区办公室主任李定国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开会的时间,帮扶团队8个人正好围成一桌,在吃饭的时候聚在一起商讨工作。

              已近不惑之年的李定国此番来梅帮扶算是“二进梅州”,三年前他参与扶贫“双到”到兴宁市罗岗镇,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再次回到梅州,夜晚在高速路上看到畲江园区灯火通明,感受到这里是兴工的热土,是山清水秀的乐土。”李定国说,梅州算是自己的又一故乡,时间不长但感情很深,这里的人民都非常和蔼、友善、淳朴。

  广州开发区30年来积累的园区管理经验在全国都属先进,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等先进理念更为梅州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今年刚刚建成投产的梅州伊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之前面临着用工的困难,知道企业的这个难题后,李定国就积极对接广州开发区的劳动力,并联系劳务公司,为企业解决了人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