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内涵在于尊重劳动

15.05.2014  15:58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分析,目前的泛娱乐化导致了青少年对劳模精神时代认同感降低,“现代社会对感性文化、物质文化的崇拜更盛行。英雄主义、劳模主义已经被当下的拜金主义、现实主义所冲淡。”

  知名社会学者艾君认为,媒体报道、文艺影视作品在塑造“劳模星”过程中功能缺失造成了人们对劳模认识不清。“目前,明星的曝光率、出镜率远远高于劳模。文艺界也投社会所好,几乎一色才子佳人,即便有表现劳模的影视文艺作品,也都是上世纪人物,活着的、可见的、身边的劳模却鲜有塑造。而那些离我们生活久远的人物事迹,很难再唤起青少年共鸣。代表时代人文精神,反映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劳模,根本找不到传播的位置,又如何让年轻人去学习或者追捧呢?”艾君分析。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表示,要使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必须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制度。比如,邻国日本善尊重劳动者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在日本,一个清洁工都活得很有尊严。他们的劳动受到社会尊重,没有任何人敢歧视普通劳动者。

  针对劳模宣传,也有声音认为,劳模表彰方式应与时俱进,“开大会、戴红花、领奖状的程序太过僵化、形式主义。”但艾君认为“不论劳模评选的变与不变,我们需要走近劳模,挖掘生动故事,自然被他们的魅力和精神所吸引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