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强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发展新目标、新要求,这与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相比,增加了内涵和意义更为深远的“文化自强”一词,凝练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话语,充分彰显出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进程,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清醒与理论坚定。
文化自信自强要立足于增强理论自觉,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信仰。要从现实和历史的最深处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所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文化自信自强要立足于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实践,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任务,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活力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仅要从文化供给方面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要让人民成为文化发展实践的主体,充分尊重人民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从人民立场出发,为人民创造条件,全面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创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自强要立足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要讲清楚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历史发展逻辑,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昭示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揭示出来,筑牢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深厚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文化自信自强要立足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兼收并蓄、增信释疑的中国叙事体系,以新型国际关系为渠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必须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四个立足点,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中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