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将30年勘探故事写成书 只为送给山里的孩子
86岁的魏守刚
大洋网讯 “我想把书捐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学习到老一辈石油人的坚韧。”
近日,86岁的魏守刚老先生联系上了广州日报,希望能够将家中自写的一百多本勘探游记赠予有需要的孩子。
这些书凝结了魏老先生一生的心血:他是一名退休的地理物理高级工程师,也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批石油勘探工人,1952年,魏老先生进入西北,在高原、荒漠和石林间勘探埋藏地表的石油,石油勘探这一行一干就是三十年。
1990年退休后,他将前半生在西北勘探的见闻写成三本书,自费3万多元出版。这些书一本都没卖,而是大部分都捐赠给了山村小学的孩子。如今他的家中还有上百本,他也想全部捐献出去。
魏老先生说出自己的愿望:“让这些书发挥价值,也算了却我一桩心事。”
放牛娃书店自学 考取中央燃料干校
“谁能想到一个初中没毕业的放牛娃,日后竟成为祖国第一批石油勘探员?”忆起往事,魏守刚感慨万分。
1933年9月,魏守刚出生在现在的广西贵港云垌村。十岁出头他就当起了家,“一边上学,一边放牛,就这样读完了小学。”魏守刚说。
“小学毕业后碰上了物价飞涨,我初一还没读完就辍学了。”不过凭着一点文学底子,他开始在村里小学教语文。1951年经过当地政府的介绍,18岁的魏守刚前往广州投考学校。
刚到广州时,魏守刚手里只有一张发黄的“初中休学证明”,只有小学文凭的他根本考不上学校,想找工作,但招工的最低学历要求是初中。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怎么能赶上大城市的文化水平?”魏守刚默念。他决定自学。“每天清早从东山寺贝津通步行到现在的北京路新华书店自学,书店关门我才往回走。”魏守刚回忆。久而久之,他在书店有了一个“专属位置”。一个多月他通过课本和习题册把数学、物理和政治课程大致学了一遍。
后来正逢北京的中央燃料干校在广州招生,魏守刚参加考试,当得知通过时,魏守刚兴奋不已。他被获准去北京学习勘探,和其他五十个人一起被分进了初级地球物理勘探班,计划半年后到西北当石油勘探工人。
“什么是石油勘探?我刚去北京的时候一无所知。”魏守刚回忆道:“从天体到地球内核,再到地表和地质结构,在北京五个多月‘填鸭式’学习。”一门门高深的课程对于他来说,简直像天方夜谭。“去居庸关实地考察学习燕山大断层时,我还是一头雾水。”不过魏守刚没有畏难,“国家缺石油工人,我必须顶上。”数学、物理、测量、机械工程等多管齐下,半年后,魏守刚顺利通过考试测评。
趟大漠爬冰川 曾沙漠迷路被困三天三夜
虽然头发花白,只剩几颗臼齿,走路还有些颤巍,但提起三十多年前在西北勘探石油的往事,魏守刚仍能记得每一处细节。“去过大漠,蹚过戈壁滩,差点在雅丹地貌的石林里丧命。”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资源较为匮乏,急需要在石油勘探领域做出突破。西北和高原的地表下埋藏的未经开发的石油资源,正是魏守刚和同行们一块一块勘探发现的。
1952年4月,魏守刚正式进入了勘探队,从此开始在青海、西藏、陕甘宁辗转工作。魏守刚介绍:“地表放置仪器测重力,通过勘测画出地质构造图的构造等高线。”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三十年。“用的都是进口仪器,仪表盘读数、操作规范等都要去学习。”
野外勘探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魏守刚印象里最深的一次是带领十多名勘探队员前往柴达木盆地,在“南八仙”雅丹地貌附近勘探,对阿尔金山南麓的地层结构进行测量。
雅丹地貌看上去是一块块凸起的石林,因为易迷路被称作“魔鬼城”。魏守刚回忆,“我们按照勘探要求越走越深,后来就不知道身在何处了。岩石和沙砾中含有磁性,随身带的指南针也失灵了。”魏守刚说,我们在沙漠里被困了三天三夜。魏守刚指挥队员原地待命,第三天晚上鼓足力气攀上了一块砂岩,在高处发现了正在搜救他们的大部队,最终获救。
魏守刚在石油勘探这一行坚守了30多年,足迹遍布华北、西北,“哪里条件艰苦我们就会去哪里。”从技术员成长为勘探队长,再成为研究所的工程师。每年4月勘探队就会出发去西北,直到11月他们就会回到北京继续学习。而后魏守刚被调入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广州分公司担任工程师,与来自国外的专家们一起在南海区域进行石油勘探。
将半生经历写成书 助山村孩子长见识
因为早年跟着父母漂泊在外,魏守刚的三个女儿见识了石油勘探的辛苦,都没有选择继承父亲衣钵。这让魏守刚有些遗憾。1990年魏守刚作为国家认证的高级工程师从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广州分公司退休。
退休后的魏守刚不时地想起广西贵港的母校,“山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走出去。”他萌生了写书的念头。“想把前半生的经历写成书送给孩子们。”魏守刚说,“希望能够影响更多孩子,鼓励他们投身祖国的石油事业。”
2007年起,他先后出版了3本书,其中,《放牛娃游记》和《无声的足迹》记录了魏守刚在西北的见闻。“都是我勘探那些年经历的奇闻逸事,故事里夹杂着地理知识、野外生存知识等。”图书出版后,魏守刚向母校的图书室里捐赠了一百多套。“完全没有卖书的想法,只想为孩子们尽一份心意。”
他还给周围的亲友和孩子送出了不少书。在魏守刚家中还剩一百多套藏书,他最迫切的想法还是把它们捐出去。不过他还有顾虑,“万一写得不好,误导了孩子就糟了。”直到一次,一位退休高中语文教师读到《无声的足迹》,称赞他“内容翔实,文笔通畅”,魏守刚才鼓起了勇气把书推荐出去。“市图书馆、学校我都考虑过,但因没有渠道,这个心愿至今也没实现。”他说,“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让这些书更有价值。”
广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