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邻避情绪撕裂社会关系

23.07.2015  15:27

勿让邻避情绪撕裂社会关系      本报报道,日前三家通信运营商、基站铁塔公司和政府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称常平木棆村刘家墩部分居民以基站有辐射为由强烈要求关闭基站,从7月20日起停止移动服务。目前,两个基站尚未拆除,但已经断电关闭,有用户反映手机使用已受影响,像是回到“原始社会”。

表面看,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村民担心基站辐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科普问题。基站辐射多大、对健康影响几何,这很容易用科学仪器监测出来,事实上,当地也向村民多次解释宣传辐射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但问题是,村民仍然坚持要求关停、搬迁基站。村民的“固执”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不能以简单的科普问题看待这一事件,而应该看到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的邻避效应。

“邻避”译自英文缩写"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原意是“别在我后院”,指居民担心建设项目对健康、环境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激发的嫌恶情结。面对未知的伤害或威胁,人们产生邻避情绪属于本能反应,其中当然有科学知识不对称的因素,但对于这一中外概莫能外的人之常情,不能简单地视为科学理性与愚昧无知的斗争。况且,温和有序的邻避运动代表了居民对本社区或本区域公共议题的关注,对于提升“共同体”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正视人们普遍的邻避思维的同时,如何避免邻避情绪演化为邻避冲突。在国内一些环境事件中,矛盾的双方一般是相关政府部门和邻避设施附近居民,而在上述刘家墩基站的案例中,更多矛盾横亘在本地支持和反对基站的民众之间,有人认为辐射影响健康,而另一些人认为关停基站影响通讯。不管矛盾的双方是谁,最终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仍是对话沟通,而且,缓解邻避情绪的对话通道应该是多方的、互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地向反对的居民科普宣传。

政府部门和运营商发出一纸通告,要么接受基站,要么就关闭而影响通讯,让当地居民“二选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而且有可能撕裂当地的社会关系。既然基站辐射的检测数据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为什么不能组织居民全程观察检测过程,并当面出具国家相关标准?如果居民还是有疑虑,可以当场检测其他电子设备的辐射,并组织专家与反对居民当场辩论PK,让居民们知道家居生活中一些电子设备的辐射比基站辐射还大。只有这种充分的对话,才能平衡争执双方的诉求,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破解“手机信号重要还是生命重要”这样的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