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驷马大屋古村落

09.06.2017  17:28

  部分石彻的围墙。

  近日有化州的读者看到3月31日茂名晚报“老茂名”专栏报道的化州“那播书房城”后致电记者说:“在化州文楼镇,不但有那播书房城,还有驷马大屋等客家式围屋古村落……”记者随即与文楼镇有关负责人联系,并前往该镇,在他们的带领下走进这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传承着村民们的文明基因和文化记忆的古村落。

  驷马大屋

   依山傍水的

   古老大屋

  我们的第一站是文楼镇新德村委驷马村的200多年历史的驷马大屋。驷马自然村依山傍水,民风淳朴。村子外,田园富庶,烈日下,偶见有牛在坡地上啃草,辛勤的农民正在劳作。村中,老人们坐在大门口聊天,那样闲情逸致和淡泊自在。得知记者来观摩古老的驷马大屋,村中的老少非常高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大屋的历史、故事和传奇。

  纵观驷马大屋,依山势而建,虽说不上气势堂皇,但作为民居,它的建筑是出类拔萃的。大屋其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墙壁系青砖与泥砖混合彻成,既坚固又冬暖夏凉。屋内设计为三座四重廊,大门额和中厅的墙梁上雕有花纹,但已在岁月的风雨中模糊不清。让整座大屋生辉的是屋内中厅屏风上皇上钦赐的匾额 “乐善好施”,虽历经几百年的风尘侵蚀,其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大屋四周的城墙绵延近两公里。

  驷马大屋是三进式设计。

   金字型围墙

   堡垒森严

  驷马大屋最有特色的为外围的城墙。城墙沿山势而筑至山顶,以“”字形环绕驷马大屋,城门口即大屋正门外开挖一张半月型大水塘。城墙长近两公里,高10多米,厚5米多。城墙由糯米混合石灰、石头、三合土筑成,时至今日尽管墙头已杂草摇曳,也有不少已遭到破坏,但依然可看出曾经的坚固厚实。城墙每隔30至40米建一个烽火台,烽火台每隔2米便有一枪眼,真是堡垒森严。

  登上山顶的城墙,居高临下驷马村,只见小村三面甲隆河环绕,环境优美。据了解,驷马大屋的建造者系黎卓英(1764——1841),他出生于文楼塘甘村,后为直棣州州同,钦赐分府任通判。黎卓英于清乾隆年间带着妻儿从塘甘村到现在的驷马村开荒。当时驷马村还是一片荒山野岭。黎卓英依山而建了一座大屋,并于大屋外的几百米处筑建城墙。驷马大屋及城墙的建成,历时10多年,可以说是黎卓英一生的心血。黎卓英的子孙后代从此在驷马大屋生息繁衍,并沿着大屋向四周扩散,形成了如今有700多人的驷马自然村。

  大屋上皇上钦赐的牌匾

   乐善好施

   遗爱后人

  驷马村的黎氏族人说,先祖黎卓英乐善好施的佳话千古流传。当年,黎卓英看到甲隆乡通往文楼、平定到县城的雷岭头路段,山高路远,而且山路崎岖,于是便出资一千多两白银,开通山路两边排水沟,并在如羊肠的山路铺上大理石板。这段路后来成为古栈道,大理石板也保存下来。遗憾的是,记者采访当日,这条古栈道正被重建扩宽,曾经的大理石在挖掘机下,已了无痕迹,只有在山腰的转弯处,记载着黎卓英修路事迹的碑石还矗立着,但字迹早已被苔藓层层覆盖。

  黎卓英还捐建化州考试院。道光五年12月18日,他亲自选址、规划、设计和监工,建起了化州县考试院,解决了官府选拔人才的场所,广东巡抚因此遵皇旨赠匾“乐善好施”。

   古村家训:

   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

  驷马自然村的村民说,他们邻里之间以及邻村之间一直是和睦相处,因为他们信奉“忍让”、“和气”、“谦虚”。

  据说当年黎卓英到广西访友,回家途中,一位年过六旬的放鸭老人不知何故,扬起放鸭棍子用力向他打去。黎卓英的马受惊,把他掀起重重地摔倒在田里。黎卓英从田里爬起来,全身都是泥水。放鸭老人定了定神,看到是黎卓英,预计自己大祸临头。可想不到,黎卓英微笑地向那放鸭老人看了一眼就回家了。回到家,他的几个儿子看见父亲全身是泥水,问道:“爹,是遇到坏人了吗?我们给你出气!”黎卓英解释说:“没事,是我不小心摔倒在田里了。”过了一段时间,传来了放鸭老人去世的消息,黎卓英对儿子说:“其实那天我是被那放鸭老头打马跌落田里的,我没告诉你们,怕你们惹事,没想到现在他不知何故死了,如果当初你们去惹事,就会留下把柄,别人就会说他的死与你们有关了,会牵涉官司的,所以你们在处事时要懂得忍让,要以和为贵。

  有一天,黎卓英的几个儿子倚着自家富裕,在门额贴上“万事不求人”。黎卓英微笑着对儿子说:“我明天要到县城找县太爷商量一件事,你们几个都很有本事了,今晚准备一下吧。”儿子们面面相觑,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立刻把那“万事不求人”的门贴拿了下来。从此,黎卓英的子孙们谨记“谦虚”二字。“忍让”、“和气”、“谦虚”印证了驷马古村的家训: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

   策划:柯丽云

   文/茂名晚报记者 车杰蓉

   图/茂名晚报记者 黎雄

 

编辑: 陈梅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