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学训矛盾体育融合教育

17.05.2014  04:04

              每年春季,广州市各小学开始启动一年级新生的招生工作。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时期:一来,孩子即将步入校园,开启学生时代;二来,时间安排不自由、课业压力大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各种培训活动受到影响,学训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在日前召开的广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负责人均传递出了“体教结合实现新突破”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越秀、荔湾、海珠等区,针对学校、家长关心的问题展开调查,全面解读“新突破”的内容。

  新突破一  建立区级联席会议

  去年,广州市级层面已经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各区、县级市将参照市的模式建立区一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体教结合事宜,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

  体教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体育、教育部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

  在实践中,体教结合工作主要有三方面难题:一是体育、教育两个管理部门、两个操作系统间的体制障碍;二是师资、场地等资源的分散管理;三是政府的投入不足,与实际的需求有差距。

  2003年,荔湾区开始启动“体教结合”工作,是广州市最早实施改革的区。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荔湾区政府成立区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统管体教结合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而不再是单纯由体育职能部门主抓,体教结合开始转变为“体教融合”。

  “体教结合早期的做法是,完善‘金字塔’顶部,让尖子运动员成为‘会读书’的好学生,”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而现在则是夯实金字塔基础,让青少年成为体学兼优、均衡发展的人,体育人口基数大了,尖子选手自然脱颖而出。

  政府重视,家长放心,孩子获得了重返运动场的机会。政府顶层设计为“体教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新突破二  创新体教结合平台

  今年,广州市继续发挥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教结合平台的作用,在加强27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管理、创建40所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命名100所“足球学校”等,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公育的体教结合新平台。

  政策保障是体教结合的催化剂,而资金注入则化解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利益冲突和矛盾。据介绍,今年荔湾区体教结合工作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其中,体育彩票公益金100万元,区财政年度预算教育经费200万元。

  看似不多的300万元,可以盘活整盘棋。专项经费解决了诸多问题,如:训练网点场地维护和器材购置、受聘教练员奖励性绩效及运动员训练补贴、训练科研医疗、区青少年体育竞赛和组队参加市以上青少年体育竞赛、竞赛和输送人才奖励性绩效、青少年运动员专项测试,以及教练员业务培训等。

  “这样,学校、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现联动,人财物充分发挥效能。各部门实现了良性互动,体教结合开始真正为家长所接纳。

  新突破三  疏通人才上升通道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集“训练、竞赛、教学、科研、医疗”五大功能于一体,大力实施省级示范院校项目建设,扩大其在体教结合方面的优势,打造广州体育职业教育品牌,畅通各层次运动员输送及升学通道。

  体教结合的功能有几个方面: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人格,同时,为市、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

  荔湾区的具体做法是,在全区的训练网点学校中选择两所小学、两所中学作为全区重点项目“一条龙”训练网点。“一条龙”对口的网点学校设置相应的班级衔接学生训练和升学。

  黄埔区也有成功经验,在足球名宿古广明、古广坚的推动下,该区小学广泛开展足球业余训练活动,球技、学习俱佳的孩子统一输送到广州市86中,被西甲球队比利亚雷亚尔俱乐部选中留学西班牙的足球小将孔荫权,正是来自黄埔石化小学。

  越秀区体育局副局长曾元建表示,该区有53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16个国家、省、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广州市各区最多的,“我区学校的综合条件比较好,体育活动比较丰富,区里有3所少体校,都很好地贯彻体教结合,为上级运动队输送人才,像击剑、田径、游泳等项目实现了中小学对口招生。

  而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则是衔接中小学梯队建设和更高级运动队的“中转站”,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职业规划的保障。

2019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在惠州大亚湾举行
  2019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5月26日在广东惠体育局
梅州大胆实践打造“足球特区”
  广东梅州是我国著名的“足球之乡”,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