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显露经济发展新活力

14.06.2016  19:11
 

广深

  国际创投资本“扎堆

  “中国创投进入新的时期”“国际创投资本不断加快流入中国市场”,在近日于深圳举行的“2016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权威专家作出这样的论断。

  2015年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活跃的创投机构同比提升25%,机构运作也出现“质变”。在这背后,资本扎堆涌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区域,中国成为新一轮投资“风口”的迹象明显。 

           

站在白云山上腑瞰广州夜景,广州塔、西塔、东塔、中信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在华灯下交相辉映,璀璨夺目。记者莫伟浓 摄影报道  (资料图片)

  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市场成型

  数据显示,近年创投机构成倍增长,以深圳为例,截至2015年底注册机构达4.6万家,仅一年时间就增加近2.6万家。

  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创投的投资对象向初创企业延伸,开始更多关注源头创新,而且从简单投资变身“企业顾问”,从松散型合作走向紧密型介入。

  目前,我国活跃的私募股权机构约1.37万家,管理资本量3.28万亿元人民币。“创投业的质变表明,无论机构数量,募集和投资金额,还是投资范围和运作方式,中国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市场。”深交所副总经理金立扬说。

  国际创投资本“扎堆”珠三角

  近期,全球知名创投公司idg资本将其南方总部落户广州。而在深圳,霸菱资本、野村资产、惠理基金等国际创投也陆续进驻。

  珠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创投资本瞩目的热土。

  汇丰集团的全球战略不久前发生意味深长的变化。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何舜华介绍说,在全球大裁员的同时,汇丰加快对广东珠三角等区域的布局。“在创投‘扎堆’背后,我们看到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成效,也看到了珠三角新一轮的产业集聚。”何舜华说。

  在这一轮产业集聚中,珠三角经济形态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广州,智能制造及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等领域的集群初现规模,新动力源、增长极正在形成;在深圳,生物、互联网、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规模达2.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传统产业集群面临迅速更新迭代。未来,珠三角的经济增量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

  中国成为新一轮投资“风口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外创业投资机构新募集基金597只,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本量1996.36亿元人民币,同时共发生3445起投资案例,同比上升79.7%。

  境外资本高度看好中国发展。今年4月,全球通信巨头思科系统国际有限公司经过多方比较后,将其中国创新中心总部落户广州,并与当地协议共建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千亿元、全球领先的智慧城。

  何舜华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无疑是一抹最靓的亮色,“极具吸引力”。

  数据显示,通过供给侧改革等系列措施,中国经济发展扛住了外需疲弱的挑战,正逐步走出低谷,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一,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提高到13.8%,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权威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2025年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地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务城市群”。“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新一轮投资的‘风口’,但要在‘风口’飞扬,可能还需更多知识、技术集聚。”金立扬说。

  北京

  “众创空间”一年增长近12倍

  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李峥巍)北京市科委日前透露,北京市认定的“众创空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过去一年多从11家猛增到141家,增长近12倍。其中,近七成的首都众创空间在京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首都资源带动服务全国的新特征。

  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创业孵育协会、北京众创空间联盟等发布的《2015年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报告》显示,北京众创空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已有遍布北京14个区的141家专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获得“众创空间”认定授牌,其中,报科技部备案的国家众创空间达56家。

  众创空间是国家为促进市场力量服务创业创新而推动认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北京众创空间中,民营资本为各类众创空间的企业主体,总运营面积约56万平方米,全年服务入驻企业和团队近万家。

  数据显示,北京66.7%的众创空间在外地建立了分支机构,服务当地创新创业发展,形成了北京双创服务与京津冀乃至全国紧密互动的格局。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首都众创空间的发展正进一步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并体现了与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的特征。例如,双创带动下,2015年北京市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并形成了“90后创业者”“创业系”“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等为代表的创业新群体。

  在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正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前四个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技术收入、高技术服务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实现同比30%以上的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前四个月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稳中有进,区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1179.8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前四个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技术收入1551.9亿元,同比增长32.0%,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24.9%。

  上海

  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

  最新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引发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全球城市”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发展愿景。这个全新定位,意味着上海将在未来全球竞争中进一步“卡位”,并在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何为全球城市?较早研究的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交互作用下,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其中涌现的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的主要节点城市,就是全球城市。专家认为,全球城市在经济实力、资源集聚能力、全球影响力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

  根据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权威排名,伦敦和纽约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城市,上海和香港、新加坡等处在第二梯队,离这“两强”尚有明显差距。

  “全球城市”是上海面向2040年的发展目标。纲要深化了全球城市的内涵和功能支撑,侧重优势整合与短板提升,强化对外影响力和自身吸引力塑造,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魅力三个维度,明确上海全球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

  在竞争力方面,“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上海的目标包括“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大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下降”“率先建成公交都市”等;在城市魅力方面,上海将“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新华社记者 蔡国兆 孙飞 王凯蕾 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