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修订城市总规:2020年之后常住人口稳定在2300万
中新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 曾鼐)北京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8日出炉,要求2020年之后,常住人口稳定在2300万左右。北京未来将紧密对接京津冀空间布局,推动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当天,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这是自新中国建国来,北京第7次编制城市总规。
人口:2020年之后常住人口稳定在2300万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魏成林,当天就总体规划草案作汇报说明。
魏成林说,北京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战略定位,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发展目标。
至2020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阶段性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至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治理“大城市”病取得显著成效,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至2050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区域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魏成林说,至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之后长期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在现状2921平方公里基础上,逐步减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
城市布局: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未来的北京城市结构将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即北京城市副中心。
两轴:即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门头沟、房山、顺义、大兴、亦庄、昌平、评估、怀柔、密云、延庆10个周边城区。
同时,北京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古都风韵。魏成林说,将推进旧城整体保护,加强三山五园的保护,加强世界遗产及文化、历史河湖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九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
协同发展:京津、京冀交界地拟统一规划
当天,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代表市政府对总体规划草案的编制背景过程、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特点等进行了汇报。
隋振江说,规划坚持四个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统筹谋划北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将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之都为目标方向,解决大城市病为突破重点,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科学谋划区域空间布局,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隋振江表示,将确定人口总量上线、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遏制“摊大饼”式发展,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同时坚持城乡多规合一。
此外,草案重点说明了8个问题。
第一,关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制度评价体系
总体规划草案,立足北京实际,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提出的国际一流和谐之都评价指标体系。下一步将根据市人大代表意见,进一步整合。
第二,关于首都核心功能服务保障
北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战略定位相符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第三,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规划提出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隋振江说,将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经验规划建设,同时要处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与廊坊北三县的关系。
第四,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的“三条红线”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明确人口总量上线。划定生态控制线。明确城市开发边界,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发展。
第五,关于均衡发展
加快南部地区发展,促进南北平衡,带动优质要素在南部聚集。
加强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山区和平原互补发展,促进内外均衡。
协调好居住、就业和公共交通关系,促进职住平衡。
第六,关于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紧密对接京津冀空间布局,推动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第七,构建超大城市建设体系
规划草案提出,建立多规合一的管控体系,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重大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和谐之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能力。
第八,关于维护总体规划的和权威性
隋振江说,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具有法定效应,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
据悉,北京市政府已发布总体规划草案公告,北京规划展览馆也将于明天同步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