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姑娘把广府文化搬上大银幕
导演王怡珊讲述幕后故事。广报记者骆昌威 摄
大洋网讯 3月31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简称广州纪录片节)官方电影院在星聚汇CGV影城正式启幕。当天,广州本土出品的纪录片《广府春秋·璀璨明珠》举行了首次公映,全场座无虚席。
西关大屋、黄埔古港、粤剧、武术……当一个个鲜活的广府文化符号出现在大银幕时,前来观影的市民无不为之动容。有市民坦言,看到自己深爱的广州被搬上大银幕,当中既有熟悉的街巷,也有对近代广府文化的历史溯源,让人既震撼又感动。
首映受到市民热捧
《广府春秋·璀璨明珠》是广州市文广新局打造的“广府春秋”系列纪录片的第二季作品,片中呈现了西关大屋、粤剧、武术等一个个鲜活的广府文化符号,再现广府文化魅力。
该片选取了广州、香港、澳门三个城市,以“家”为符号,串联起粤港澳地区人文、历史血脉相连的故事和人物。选取广府地区涌现的诸多或引领一时风气、或开历史先河的英杰——孙中山、容闳、郑观应、黎民伟、叶问等作为主要人物,通过跟拍与采访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后人,以现实故事纪实,用历史勾连,探寻粤港澳三地文化共存基因,横向展示广府地区建筑、武术、粤剧、南音、电影等特色文化和风俗,纵向剖析近代思想变革以及文化传承。据了解,该纪录片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
免费举办“放映周”
随着《广府春秋·璀璨明珠》的首映,广州纪录片节官方电影院正式落户广州星聚汇CGV影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院开业后将开展一系列纪录片展映活动,从3月31日到4月6日,影城开业后首周将进行免费“纪录电影放映周”活动,惠及更多广州市民。
记者从广州国际纪录片组委会了解到,今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金红棉影展”纪录片展映单元将增设“首映单元”,面向全球征集全球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的纪录片,结合广州纪录片节国际资源、媒体资源、综合影响力、影院场地资源、影迷粉丝群体等,以首映礼、首映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为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映的纪录片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符合需求的首映平台。
对话王怡珊:
感触最深的是广府人对故乡的感情和拼劲
或许很多人想不到,这部广州出品的人文纪录片《广府春秋·璀璨明珠》,导演竟是来自北京的准“90后”王怡珊。从去年3月开始实地调研到如今正式首映,在一年的时间中,王怡珊从一名广州“游客”成为了广府文化的记录者。她坦言,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广府人对故乡这份绵延不断的情感和不断奋斗的拼劲,体会到“淡定生猛”的广州品格。
机子和:从广州“游客”到真正地接触、记录广府文化,你认为广府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王怡珊:在我以往的印象中,广州是一座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城市,有很多美食,人们很懂得享受生活。而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从去年3月到6月进行实地调研,6月到9月拍摄,之后几个月后期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加深了对广府文化的理解,深切地感受到广府人对故乡的情感,以及开放气质和奋斗的拼劲,真正地体会到黄天骥老师所言‘淡定生猛’的广州品格。
记者:拍摄过程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人和故事是什么?
王怡珊:我想是叶问、叶准的父子传承,抗战时期叶准与父亲叶问分隔两地,叶问先到香港教咏春,叶准从38岁开始重新练习咏春,年过五十才开始授课,一直到现在,他已经93岁了,还在各地教学推广咏春。我们在香港看他和弟子练拳,他的身手、反应仍然非常敏捷,让年轻人都甘拜下风,我觉得非常感动。
记者: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如何理解广府文化,希望在影片中传递出怎样的观点?
王怡珊:我们选取的是在广府地区,与粤港澳三地都有关的人和事。他们可能小时候在广州长大,读书在香港、澳门,后来又回到广州做生意。而且在人物的选取时,我们不希望像教科书一样平铺直叙,而是注重文化的传承,既有历史的呈现也有现实的关照。
我们选取了很多对父子,以“家”的纽带连接起这些人物故事,讲述文化的传承,但这种传承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精神上具有时代性的传承,像香港的年轻设计师回到广州荔湾重新设计外婆的老屋,谈锦全父子从造船工艺的坚守到造船文化的弘扬。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通讯员邓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