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倔强”与“精彩”

25.10.2014  00:19

  图为北京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贾敏在工作中。 祁登峰 摄

图为确保中心通信网络的畅通的“老兵”张恒威。祁登峰摄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题:别样的倔强一样的精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速写

  作者 姜宁 祁登峰

  天上,嫦娥遨游在飞向月宫的旅程上,饱览宇宙旖旎风光;地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们日夜守望,一路相随。他们中间,有这样三个人,爱较真,敢碰硬,用他们的倔强和执著,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探月精彩。

   彭德云:这个博士爱叫板

  彭德云博士是一个具有强大自信,又特别追求完美的人。

  作为北京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规划计划岗位主任设计师,工作决定了他要跟外系统、本单位很多专家领导、科技人员打交道。正是这个原因,他也创造了一项别人很难完成的纪录:跟几乎所有中心领导、技术室专家、主任设计师和主管设计师都起过争执,拍过桌子。

  不过,最令人最佩服的是:他很少吵输过,而且所有跟他吵过架的人都无一例外觉得他非常好,非常棒。

  这次任务备战期间,彭德云在排标称计划时发现,如果能在做预报时增加一个叫做“星站角报”的参数,那对于飞行器再入返回时提高测站捕获能力、缩短捕获时间大有帮助。中心该型号任务团队指挥申敬松和轨道室的专家们一开始都强烈反对临时更改既定方案。原因很简单:一是现有方案理论上能满足任务要求,二是增加一个参数却要更改很多软件状态,工作量成倍增加。

  而彭德云却不这么想,“既然干了,我们就要把各种状态做到最佳,做到完美。”他事先对各种负面影响和正面收益认真做了详细评估,对说服大家充满信心。随后,在针对这个问题的专项讨论会上,很多人都看到了一幕现实版的“舌战群儒”:彭德云一个人与八个专家唇枪舌剑,争的脸红脖子粗。

  “万事皆会破,唯理不能破!”运用充分论据将在座的领导、专家和科技人员一一说服后,彭德云得意的与申敬松指挥开起了玩笑。

  彭德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争执发生在去年嫦娥三号任务准备期间。那时,他承担的是巡视器遥操作仿真环境的建立工作。当时现有的一套仿真系统已通过验收,中心领导和巡视器研制单位的专家们都非常满意。然而,彭德云总觉得哪里不妥。经过细心研究,他发现现有仿真系统没有考虑巡视器车轮与月面的匹配度。也就是在现有仿真环境里,无法感受到巡视器行走在凸凹不平的月面上带来的晃动、起伏的感觉。

  “不行,不能随便改,对任务安全影响太大!”中心总师周建亮断然拒绝了彭德云推翻系统重新做的请求。

  “不改的话,遥操作人员训练时就无法适应巡视器颠簸起伏的状态,任务中出了问题,你的责任更大!”彭德云寸步不让的跟周总拍起了桌子。

  这一场争论足足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周总同意彭德云的意见,但也让他立下了军令状: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全部工作。

  事实证明,彭德云不但能取得争论的胜利,也确实出色的完成了周总下达的军令。

  “彭德云爱叫板,但越叫板把工作交给他我们就越放心!”周建亮说。

   张恒威:任务中的“胆小鬼

  尽管前期工作准备的很充分,但是嫦娥启程的那一刻,张恒威还是不由自主的紧张、害怕起来。他知道,这种紧张和害怕要一直持续到任务结束了。

  从事航天飞控通信总体工作已经9年,经历了神舟、嫦娥9次大型任务,按理说,张恒威已经算通信总体岗位上的老兵了,怎么还会有新人首次参加任务时才有的惴惴不安?

  对此,张恒威自己解释说:“我其实在工作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算是一个任务中的‘胆小鬼’。

  张恒威在任务中的工作是确保中心通信网络的畅通。北京中心作为任务的信息交换中心,遍布五大洲、列阵四大洋的测量站、船的数据信息都要通过通信网络来传输,中心发给各测站的信息指令也要通过通信网络才能安全送达。可以说,通信网畅通无阻是任务执行的必要基础。

  大概正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和风险性都很高,才导致他养成了工作上小心翼翼,胆小害怕的习惯。

  “每次接到任务,从备战开始,我就会一直感觉身处风口浪尖上,只要没最后成功,就时刻都有失败的可能。”张恒威说。这种看似“悲观”的心态,让他对自己在工作上有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再小的问题都要一查到底,再小的细节都要抓住不放。

  这次任务备战期间,张恒威在一次例行对外信息联试时发现数据有丢包现象,而且这种丢包现象非常有规律。多年从事通信总体工作的经验告诉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把这个问题上报后,由于丢包现象并未影响通信链路千分之一的指标要求,所以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张恒威没有听见回应,自己心里的紧张和担忧更加浓重了。他没有灰心,把发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和危害分析写成了一份详细报告再次上报。有同事劝他说:“反正满足指标要求,不会对任务有大的影响,何苦这么折腾,给自己找麻烦。”张恒威回答说:“我自己害怕呀,一天到晚担心的睡不好,就算图个自己心安吧!

  庆幸的是,张恒威的这份报告最终引起了上级的重视。问题排查的重任很快交在了他的肩上。由于任务临近,妄动网络配置风险太大,张恒威就从网管设备末端监视处着手排查,并临时搭建了一个仿真试验环境,开展了连续一个月的网络通信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

  平均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没有白费,张恒威最终成功将问题定位在保密机上。生产厂商过来检测后发现,这是设计时存在的一个隐患,几年的时间里,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发现。

  “这小伙子真厉害!”生产商对张恒威发出由衷的赞叹。

  其实,张恒威让人感觉“厉害”的事还有很多。比如,他能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守在设备旁,统计各测站方向通信中断情况;他能为了一个问题揪住一个专家询问到对方几近崩溃;他还能能在刚刚接手一个任务时,不假思索的提出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于这一切,张恒威笑着说:“谁让我是一个‘胆小鬼’。

   贾敏:可爱的“双面人

  一头时尚短发,一副别致黑框眼镜,一身休闲运动服。见到贾敏时,这位北京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开朗、随性、爽快、利索。

  事实上,生活中她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喜欢倾听,极富亲和力。和家人逛商场买衣服,问她的意见时,她都是说“挺好的”;同事叫她出去一起搓一顿,问她爱吃什么,她的回答通常是“随便,啥都行!”;朋友约她一起外出旅行,只要有时间她都乐于奉陪,只不过去哪玩、怎样去、要做什么准备,她就只会听招呼了……

  然而,工作中的贾敏却是另外一个模样了,特别爱较真。她的同事给记者讲述了两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是在一次任务方案讨论会上,细心的贾敏发现了方案里中途修正的时机只适用于首选发射窗口。业界的人都知道,一般大型航天发射任务除首选发射窗口外,一般还都会有备选发射窗口。当她把疑问抛出来时,在场的很多人都说这个没有关系,适用首选发射窗口就够了,另外两个备选发射窗口基本不可能用的上。多年参加任务养成的严谨习惯,让贾敏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回去后,她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写成了详细的分析报告,并在后续的方案讨论会上据理以争。最终,贾敏的观点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

  另外一个故事是她同显示岗位的科技人员协调问题时,突然冒出一个将任务关键事件对应的参数提取出来,智能显示的想法。然而,当场就被同事否定了。“这个实现起来很复杂,工作量太大,现在做根本来不及了。”同事告诉她。

  然而,对贾敏来说,一个好的想法冒了出来,就再也挥之不去了。她决定自己用业余时间尝试一把。在任务只剩下最后3个月的时候,她晚上9点之前处理自己岗位的工作,晚上9点之后尝试着写软件脚本。每天3个小时,连续1个月的时间,几万行脚本代码,贾敏终于实现了自己认定的想法。她的这一工作大大提高了中心任务状态监视判断自动化水平。

  这就是贾敏,一个生活中随性,工作中较真的可爱“双面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