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区慧:传承“非遗”太极永不止步,公益授课已逾1500人
每晚7点,在横沥村的陈氏太极拳传承基地,10余人在挥洒自如地打着太极拳,他们都是本地的村民,有的练拳数年,而有的是刚入门的菜鸟,一旁有两个师傅,则认真地给徒弟们纠正姿势。师傅名叫邓锦华,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传承人,另一个是“大师姐”区慧,平日更多是由她指导学员练拳。
公益课结束后已经是10点了,此时的区慧还要“赶场”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忙碌工作。而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4年之久。
2015年至今,区慧跟随师傅的脚步,不遗余力地推广太极文化,在全市公益授教学员逾1500人。她说:“我的事业和太极已经分不开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接触太极、热爱太极十分有意义。”
与太极结缘五年
2015年,区慧偶然间在网上看到横沥太极师傅邓锦华获奖的文章。“当时我就在想,横沥镇这些优秀人物应该要广泛宣传。”于是,区慧创办了公众号“横沥同城”,想通过新媒体的力量传播横沥本土人物,传递正能量。
后来,区慧拜师邓锦华,开始学习打太极。彼时,邓锦华也只是横沥镇一位普通的太极运动爱好者,不为人所知。
“当时我觉得太极拳这项运动宣传太保守。”跟师傅商量后,区慧便在各种宣传平台宣传横沥“张三丰”邓锦华,增加曝光率。
2016年初,东莞市武术协会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区慧,建议尝试申报非遗项目。经过前期的准备,在2017举办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上,邓锦华获评第四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慢慢地打响了太极拳的名头。
说起太极拳,以往的传统是传男不传女,但邓锦华的“反传统”做法极大增强了区慧的信心。随即,他成立了一支女子太极队,取名“横沥缘圆女子太极队”。队里有16人,来自横沥各行各业,有企业高管、有家庭主妇……“太极拳是一项很复杂的运动,不同身份的人去参与这项运动,得到的反映也是不同的,利于我们去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广太极。”区慧说。
女子太极队更多是区慧在负责教学,每日训练完,区慧会指出排练过程中的不足,并做出示范。“我要求动作一定要整齐,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区慧看来,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残疾人打太极
“打”出快乐人生
在2017年12月东莞市第四届武术文化节上,有一支轮椅太极舞蹈运动队参加了运动会,并获得赛事金奖。
比赛中,队员们坐在轮椅上,凭借手部和全身的力量,进行各种各样的太极动作和花样舞蹈动作。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在舞台上带给大家别样的感官体验。这支队伍,就是区慧和师傅邓锦华共同授课的轮椅太极队。
“教残疾人打太极,不仅可以圆了残疾人的太极梦,还能为当地太极拳运动的全面发展增加了亮点,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自强快乐的精神风貌。”区慧跟记者说。
队伍的队员大多由于患病只能坐在轮椅上。其中,辉叔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由于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站立的时候,辉叔的腰部不能够直立,只能够大幅度弯着身体,坐在轮椅上也只有手部能够进行动作。
为了探索如何教授辉哥进行训练,区慧对轮椅太极进行了开拓和创新,在吸收健全人太极拳动作套路的基础上,结合轮椅人士的残疾特点,将太极拳动作融入轮椅运动中。“打太极后,我很明显感受到了身体得到了舒展。”辉哥说。
传承太极 永不止步
翻开区慧的朋友圈,发现大多分享的都是关于推广太极文化的一些活动。由于区慧经常训练队员到很晚,没得吃饭,所以队员们都爱称区慧为“没饭师姐”“模范师姐”。
2019年,横沥镇在横沥村委会建立了设有太极拳学习传承基地,有了场地的支撑,区慧和邓锦华师徒二人坚持免费公益教学,团队创建至今,共收纳入室弟子数十名,记名弟子近百人,公益授教学员逾1500人。同时,区慧和师傅邓锦华还积极开展太极拳项目进校园和进镇街活动近百场次,助力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的推广。
如今,区慧仍在坚持以一个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视角探索太极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她说:“很多人已经忽视了传统的文化,我要做的是利用新手段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重新被大众所知。”
“太极在路上,永不止步。”这是区慧在传承太极拳路上的格言,未来她也将一直秉行这句格言,推动太极文化走进市井,走进普罗大众。
全媒体记者 见习记者 刘维佳 记者 袁健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