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新城面积扩大至15.2平方公里
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正加快建设。
今年1至5月,梅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1亿元,比增28.55%;税收10.1亿元,比增19.84%;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7.6亿元,比增39.9%。新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5.2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3万人,城镇化率增至50.27%,产业聚集发展动力强劲。第一季度该区GDP为35.71亿元,比增8.3%,高于全省、全市增速。
7月,骄阳似火。在梅县新城扩容提质项目建设现场,建设场面热火朝天:工人们冒着酷暑加快赶工,满载货物的汽车穿梭如织,钩机、铲车开足马力,吊机犹如长剑划破长空……今年以来,梅县区以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大抓手全力推进振兴发展,特别是新城提质扩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城市经济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规划引领
建设让人记住的城市
该区坚持规划引领,做到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低碳发展规划“五规合一”,突出自然生态、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把“文化、交通、产业、公共服务、水系、生态”六大要素,融入客家元素、客家特色、客家风貌,在巩固提升华侨城、大新城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城西片区8平方公里的区域为嘉应新区起步区,启动谋划13平方公里的科技产业城、20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区,将新城规划控制区面积从40平方公里扩展至70平方公里,促进梅县区与市区、嘉应新区的有机衔接、有序过渡和融合发展,努力把梅县新城打造成美丽幸福的“创业城、宜居城、教育城、保健城、休闲城”。
完善配套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新城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68亿多元,建成了人民广场、文体中心、曾宪梓体育场、昌盛豪生国际大酒店等一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以及剑英大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和地下管网隐蔽工程,升级改造了宪梓大道、府前大道等一批道路,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城市配套重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在8平方公里的嘉应新区起步区,两年来共投入亿元以上的城市配套设施项目就有5个,投资总额38.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招商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投资总额316.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引进了富力地产、喜之郎、中海油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进驻落户,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产城联动
产业支撑融合发展
近年来,该区坚持把产业发展纳入新城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城市,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提速。以文体中心、曾宪梓体育场、昌盛豪生国际大酒店为依托打造“文化体育产业”配套集聚区。以中山大学粤东医院为重点打造“医疗保健产业”配套集聚区。以外国语学校为中心,以特色教育为引领,打造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研发中心、总部经济于一体的“人才教育产业”配套集聚区。以引进经济实力强的汽车运营企业建设汽车文化城,打造“现代汽车文化产业”配套集聚区。以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为重点,打造“家居建材产业”配套集聚区。以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设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目前,文体中心、体育场、昌盛豪生国际大酒店、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汽车文化城一期项目等已建成投入使用,外国语学校、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超华经济总部等正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进驻企业达52家。
精细管理
提高城市生活品位
该区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城市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启用“数字城管”平台的基础上,与公安部门共享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城区主要道路、交通、市容环卫的数字监管;设立“12369”城管服务热线,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同时,加大“两违三抢”、城市“六乱”、机动三轮车、城区摩托车和噪声扰民现象等整治力度;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在全市率先全面使用压缩运输车辆和压缩中转站,提升环卫作业水平;建摩托车专用车道、港湾式公共停靠站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城区楼顶临时建筑,拆除违章广告牌;推进“平安细胞”建设,2013年度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梅县区排名全市第一,城市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翁尚华 许国义 王雅)